在地震频发的今天,如何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减少地震对人身和财产的损害,成为了全球科技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研发出了一项被誉为抗震“黑科技”的隔震支座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还获得了联合国的高度赞誉。
年,年轻的建筑工程师周福霖在唐山进行震后建筑调查时,亲身经历了.级强余震。
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建筑结构在抗震中的重要性。
在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上,面对幸存者的质问,他立下誓言:“我还有几十年人生,一定要为老百姓盖地震中不坏不倒的房屋!”
周福霖院士的隔震技术灵感来源于唐山大地震中的“楼坚强”。
他发现,这些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建筑物底部有一层油毡布做的防潮层,正是这层“柔软层”让建筑在地震中滑动了厘米,从而减少了地震的破坏力。
受此启发,他研发出了隔震支座技术,即在房屋底部加入一层隔震装置,以“以柔克刚”的方式对抗地震。
年,我国使用橡胶隔震支座的第一幢隔震房屋建成。
经过数次地震的考验,这座房屋依然不倒不坏,证明了隔震支座技术的有效性。
这一成就被联合国称为世界隔震设计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与传统抗震技术相比,隔震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
传统抗震技术主要通过增加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来增强其抗震能力,但这种方法往往会导致建筑在地震中受到更大的破坏力。
而隔震技术则通过隔震装置削弱地震的影响,使建筑在地震中几乎不受影响。
为了验证隔震支座技术的可靠性,周福霖院士设置了一个长达年的特殊“排班表”,对隔震支座进行长期的老化、徐变试验。
这一试验的目标是确保隔震支座在时间和重压等情况下都能保持其性能。
目前,该试验已经进行了年,并将继续进行至年。
目前,隔震支座技术已经在我国多个高烈度地区的医疗建筑和中小学等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云南等地,这项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
尽管在商品房中应用较少,但由于其显著的抗震效果,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建筑师开始关注并考虑采用这项技术。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生命安全意识的提高,隔震支座技术有望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这项技术不仅将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环境,还将为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做出重要贡献。
周福霖院士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和不懈努力,诠释了“人命关天”的深刻含义。
他的隔震支座技术不仅为我国抗震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全球抗震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项技术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