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区的小学生在进行项目式学习研讨。学校供图

  真正的问题往往藏在过程里,不看过程,只评结果,改进就会变成盲修瞎改

  以前一听说要评估,心里总是绷紧。现在,我们主动申请,因为我们想知道还能不能做得更好

  “以前一听说要评估,心里总是绷紧。现在,我们主动申请,因为我们想知道还能不能做得更好。”杭州市政苑小学校长沈国荣的话,道出了西湖区很多校长的心声。

  就在几年前,学校还是以“迎检”心态接受各类评价。但如今,杭州市西湖区越来越多的校长、教师甚至学生,都将评价看作是发现问题、找准路径的“成长之镜”。

  这种态度上的转变,是西湖区教育评价改革带来的。西湖区以重构“评价关系”为突破口,推动评价从“外部监控”走向“共建共改”。西湖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不再是“打分人”,而是成为与学校一起共商标准、联合采证、协同诊断、共同制定改进路径的“伙伴”。在“肩并肩”的评价生态中,评价变成了点亮教育现场、激活学校内力的“光源”。

  从唯分数论到多维育人

  彰显评价育人本色

  2014年,西湖区就在浙江省率先取消小学统考,推行“学校自主命题+区域命题研修”的改革。

  西湖区建立起以综合素养为导向的多元评价系统,将原有“学科监测”逐步拓展为“学科关键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监测”,不仅监测学生“学得如何”,更关注“如何学成”与“为何学成”。“五育”融合在监测中得到落地,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表现性任务被纳入常规评价项目,学生在创作、表达、协作等方面的真实表现被记录并反馈。

  西湖区还评价权于学校,推动学校从育人愿景出发构建“可见、可感、可成长”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

  每所学校都“长出自己的样子”——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从“自律担当、好学会学、身心健康、情趣高雅、实践创新”五大维度,设计了“品行优优、好学优优、健康优优、艺术优优、劳动实践优优”的学生成长地图;云谷小学每生一本“成长故事册”,从等级标准到行为预期,扫码可看项目学习成果,校家共育的过程“被看见、可回放”;杭州市三墩小学围绕“项目化学习+主题活动”开展学生能力综合评价,定期组织“能力秀”展示和“成长对话”反思,让学生“学有所表、学有所言”。

  “我们不提供统一模板,但我们提供清晰的方向。”西湖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负责人表示,“只要评价真正走入育人现场,学生就能更完整地成长。”

  从重结果到看过程

  打造专业化督评体系

  “真正的问题往往藏在过程里,不看过程,只评结果,改进就会变成盲修瞎改。”

  为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西湖区构建起科学、专业、系统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2021年,原“监测中心”正式升级为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教育督导评估中心”,集中统筹全区学校评价、考试组织和教育督导等工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学校改进为导向、专业评价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理念,研发了管理效能、教学效能、环境效能、学生发展“四维一体”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每一项指标都细化为具体行为描述,并设置四级标准。评价指标中还设置了“学业负担”“校园欺凌”等预警项,真正让教育既有“高质量”又有“健康度”。

  与此同时,一套“看得懂、用得上”的支持资源陆续推出:从《学校指标标准参考手册》到《改进计划制定与实施指南》,从操作模板到数据可视化工具,为学校推进自我诊断、教研反思以及发展规划提供了全流程指导和专业支撑。

  这些支持资源不仅用于评估,更是学校日常教研的“照明灯”。

  从上评下改到共建共享

  激活学校内生力量

  评估从“检查”变“共建”,校长心态也从提心吊胆变成了迫不及待。

  传统评估“上评下改”,难以击中学校真正的痛点。西湖区将“肩并肩”评价理念落到实处,让入校评估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每一次入校评估,校长、教师、教研员、家长、督学五方组成评估团队,通过“入校评估—数据会商—协同改进”三步流程,应用标准化量规、结构化访谈、文档查阅、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评五大类工具,全方位了解学校运行状态。评前组织“共识营”,邀请校长、教师代表深入研讨指标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提前梳理关注重点;评中成立“观察团”,由校长、督学、教研员、区一二层次学科骨干教师和评价研究员组成评估小组,进校观察课堂、访谈师生、查阅材料,形成基于证据的综合判断;评后召开“共建坊”,学校与评估团队共同解读数据图谱,识别关键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进路径。

  西湖区坚持“不请外部专家”,而是从区域内遴选校长和骨干教师担任评估员。他们熟悉教育现场,既懂学校,也懂改进,既能“看见细节”,也能“唤醒改变”。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教学副校长种宁表示:“以前觉得‘标准’是束缚,现在我明白了,清晰的标准+支持工具,正是帮助年轻教师成长的起点。”

  每一次评估后,学校都会收到一份“一校一报告”,不仅呈现发展现状图谱,更附带“关键问题+改进建议+路径图”,成为学校制定未来两年发展计划的依据。

  从只读数据到运用数据

  “诊断”真正变“处方”

  很多学校不缺数据,但是不会用。为打通“反馈—行动”链条,西湖区建立起“评—导—改”闭环式支持体系,构建三级能力提升课程、推出“一体化工具包”、搭建“智慧评价平台”,从三个维度提升学校“用数据作决策”的能力。

  “学校每一次评估结果,都会同步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冠军介绍,“目标由校长牵头制定,广泛发动教师参与,从年级组、学科组逐级召开研讨会议,教师意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感,也提升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初中教育质量生态评价反馈会的现场,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赵卫群分享道:“以往的评估更多是一个分数,虽然知道存在哪些薄弱点,但不知道怎么改。而这次反馈内容既有整校维度的综合评估结果,也有聚焦学习品质和教学过程管理的专题分析报告,让我们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和行动的抓手。”

  从被推动到主动改进

  系统性转变悄然发生

  在西湖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走上“评估员”岗位,也走上了“专业觉醒”的旅程。教师的评价素养显著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范围与质量也同步拓展。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的夏承俊作为学科骨干教师参与了评估全过程。他印象最深的是某所学校的跨学科项目化教学现场。“学校把语文课堂和科学项目整合起来,学生在课上不仅写作,还要用图表说明观点。这种课堂的评价不靠试卷,而靠观察工具、任务单、学生小组对话的实录。”回到学校后,他将这些实践整理成教研材料,每节课后,学科组都会用观察框架复盘教师行为,实现从经验向证据的转变。

  如今,西湖区的发展性评价改革已完成面向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生态评价,实现了从“局部试点”向“全域常态”的转变。数据显示,西湖区所有学校均已根据“一校一报告”制定并实施了覆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与学校治理等多个维度的改进行动方案。

  在持续深化的同时,西湖区高度重视区域改革成果的标准化、结构化和可复制化,逐步形成一整套“理念—制度—平台—案例”四维一体的区域教育评价模式。来自江苏、福建、贵州等地的20余批教育管理团队前来调研,部分地区已开始借鉴该区做法开展区域化推广试点。

  一套好的评价体系,不是让学校“内卷”,而是帮助学校“照见自己”;不是为了排名亮相,而是为了自觉成长。西湖区的改革经验启示我们:只要让评价回归教育初心,它就终将成为点亮师生成长的那束光。

  (作者系杭州市西湖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学会技术与工程教育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9日 第05版

作者:鲍雯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