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整理:

王步国 西安市临潼区妇幼保健院

黄 茜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

卜叶波 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

示教病例

产妇,35岁,身高155cm,体重90kg。妊娠38周+5天,G3P1,拟行剖宫产术。

既往史:3年前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手术史,2年前全身麻醉下右侧输卵管切除史,两次手术麻醉过程顺利。无药物过敏史、哮喘史、心脏病史。

术前检查:心电图正常,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BP 118/72mmHg,HR 82次/分,SpO2 99%。 麻醉及手术过程:产妇入手术室后常规吸氧,建立两组静脉通道,心电监测显示:BP 135/86mmHg,HR 101次/分,SpO2 99%。三方核对患者信息后开始麻醉。产妇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选择L3-L4间隙进行腰硬联合穿刺,确认脑脊液回流后,向蛛网膜下腔缓慢注入0.5%重比重盐酸罗哌卡因12mg,硬膜外腔导管置管顺利,产妇无不适。麻醉成功后将产妇恢复平卧位,立即将手术床左侧倾斜(约15°),测麻醉平面为T10,此时BP降至98/60mmHg,HR 65次/分,SpO2 97%,产妇打哈欠并主诉想睡觉,复测麻醉平面T8。立即静脉推注去氧肾上腺素50ug,加快液体输注速度。突然产妇呼之不应,HR降至40次/分,SpO2降至90%,血压测不出,患者意识消失,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助手手推子宫左侧位,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面罩加压给氧。经积极复苏2分钟后产妇HR 120次/分,BP 90/50mmHg,SpO2 97%,意识恢复,停止胸外心脏按压。产妇主诉心悸、胸闷、头痛,此时BP 150/95mmHg,HR 130次/分,SpO2 99%。再次测麻醉平面为T6,催促产科医生尽快娩出胎儿。5分钟后取出一活男婴,Apgar评分1,5,10分钟均为10分。手术顺利进行,术中BP 118/76mmHg,HR 92次/分,SpO2 99%。手术结束时产妇无不适,BP 110/75mmHg,HR 90次/分,SpO2 99%。手术共入量1100ml晶体液,出血400ml,尿量100ml。

提问

导致该产妇出现心脏骤停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

该患者无药物过敏史、哮喘史和心脏病史,且前两次手术麻醉过程顺利,麻醉后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皮疹、支气管痉挛等过敏症状,基本可以排除过敏和心脏疾病导致心跳骤停。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所测平面在T8~T10,并且硬膜外腔没有追加局部麻醉药可以排除全脊麻和局麻药中毒导致意识消失、心跳骤停。从短时间复苏成功,手术过程顺利,没有出现明显凝血功能障碍、大出血、持续低氧血症和循环功能障碍来看,可以排除羊水栓塞。导致该产妇心跳骤停原因主要考虑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剖宫产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后特别容易出现,临床表现为头晕、胸闷、恶心、呕吐、打哈欠、出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诊断标准为仰卧位时出现低血压症状和体征,当转为侧卧位尤其是左侧卧位后,低血压症状和体征迅速减轻或消失。该产妇症状符合诊断标准,在胎儿娩出,解除下腔静脉压迫后血压恢复稳定。产妇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主要原因是由于仰卧位后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受压,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子宫胎盘灌注降低。 麻醉后腹肌松弛可加重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压迫。麻醉还会导致交感神经被阻滞,机体对低血压的代偿能力下降,同时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被阻滞区域内静脉扩张,静脉系统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引起血压下降。如回心血量严重降低可引起心房、心室充盈不足,机体通过反向Bainbridge和Bezold–Jarisch反射引起副交感神经过度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产妇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知识点总结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ve Syndrome, SHS)是指妊娠晚期孕妇在仰卧位时,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或腹主动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低血压症状(通常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线20-30%或低于100mmHg),临床表现为头晕、胸闷、恶心、呕吐、打哈欠、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等。


(一)SHS诊断标准:仰卧位时出现低血压症状和体征,当转为侧卧位尤其是左侧卧位后,低血压症状和体征迅速减轻或消失。

(二)SHS病理生理机制

(1)下腔静脉受压: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每搏量和心排血量随之降低(图B)。通过对孕32- 40周剖宫产的患者从两侧股静脉打入造影剂后发现血液在下腔静脉分叉处被完全堵塞(图一),且堵塞范围与整个子宫长度相等可高达子宫底部,硬膜外静脉、椎旁静脉以及脐静脉回流代偿性增加,而胎儿娩出后所有病人的下腔静脉变得通畅(图二)。


图一:剖宫产前仰卧位造影显示下腔静脉血流受阻


图二:剖宫产关腹膜后仰卧位造影显示下腔静脉血流正常

(Kerr MG et al. Brit. med. J.1964; 1: 532-533)让产妇侧卧或在胎儿娩出前将子宫向前举起可以使下腔静脉压力明显下降(图三)。


图三 剖宫产时下腔静脉压变化(Kerr MG. J ObstetGynaecol Br Commonw. 1965; 72: 513-29)

下腔静脉的堵塞可加重下肢静脉血淤积,进而增加足踝水肿,下肢静脉曲张甚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下腔静脉受压部位下方的静脉压力升高,导致下半身的静脉血代偿性地通过椎旁静脉丛回流至奇静脉。静脉血再通过奇静脉回流至上腔静脉,从而绕过下腔静脉梗阻部位以维持回心血量。孕期硬膜外静脉的扩张增加了硬膜外导管置入位置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大量局麻药物被意外注入血管。

(2)腹主动脉受压:妊娠晚期通过对盆腹腔动脉造影显示肾动脉以下的腹主动脉被挤向左侧,造影剂部分缺失,因此孕妇在妊娠晚期仰卧时腹主动脉血流也部分受阻。对动脉压力的测量发现仰卧时60%的产妇有明显的股动脉压下降,而18%有肱动脉压下降,所以即使母亲上肢测量(肱动脉)的血压正常,也有可能因为腹主动脉受压而造成子宫缺血和胎儿受损。

(3)心率变化:为了代偿体位改变引起的血压变化,窦弓反射(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在心血管反射中为主导。尽管窦弓反射在椎管内麻醉引起低血压时会造成心率加快,然而无论高平面(T4以上)还是低平面(T10以下)腰麻时,病人常出现心率减慢或不变。高平面腰麻时的心率减慢通常被认为是因为心交感神经(T1-T5)被抑制所致,但低平面腰麻时的心率减慢却不能用心交感神经抑制解释。当病人因为高平面腰麻血压降低又伴有心率减慢时,将病人下肢抬高或头低位(使静脉回流增加)会使血压和心率同时增加。如果高平面腰麻时的心率减慢是单纯由于心交感神经抑制引起,那么病人体位改变不会使得心率增加。因此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后的心率减慢除心交感神经被抑制外还受反向Bainbridge反射(当血容量不足时,右心房压力下降,容量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少,导致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心率减慢) 和Bezold–Jarisch反射(血容量严重不足时,心肌用力收缩充盈不足的心室,这种机械刺激使左心室受体被激活,从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引起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影响。

练习思考题

1.关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主要表现是产妇在仰卧位时出现血压急剧下降,伴头晕、恶心、胸闷、出冷汗、打哈欠、脉率加快、面色苍白等 B. 一般在妊娠28周之后,特别是32-36周时最容易发作 C. 一般只在麻醉后出现 D. 预防方法为采用左侧倾斜30°体位 E. 预防性扩容也可防治

2. 关于孕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是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了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所致 B. 产妇采用右侧倾斜30°或垫高左髋部即可缓解 C. 进行硬膜外操作前,应常规开放上肢静脉进行预防性输液扩容 D. 血压低至80mmHg时,会使胎盘灌注减少,危及胎儿 E. 在麻醉特别是交感神经阻滞术后更易发生

3. 女性,26岁,足月妊娠,早破水,BP120/80mmHg,HR92次/分,在硬膜外阻滞下行剖宫产术,麻醉操作顺利,平卧位后,BP80/60mmHg,HR120次/分,主诉头晕,马上置产妇左侧倾斜位,上述症状遂缓解。引起上述症状的原因是( )A. 全脊髓麻醉 B. 急性肺水肿 C. 休克 D.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E. 局麻药过敏

(三)SHS发生率:几乎所有足月分娩的孕妇下腔静脉都受到压迫,但只有10%~15%的孕妇出现了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可能的原因包括:

(1)多数病人的静脉侧枝循环丰富,可以代偿性地增加回流静脉血。子宫、卵巢动脉交通支足够,可以代偿主动脉部分受阻。

(2)正常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快速的负反馈作用,当回心血量因下腔静脉受阻减少而引起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反射会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心率加快,从而维持血压正常。

(3)子宫形状的差异和变软程度不同。宫缩时子宫变硬并成为卵圆形凸起,骨性脊柱从而保护了下腔静脉轻度受压或不受压。在宫缩间期,子宫变软,压迫下腔静脉。但正常宫缩间期很短,为1-3min,从而避免了对下腔静脉的长时间压迫。

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确定哪个孕妇的动静脉侧枝循环足以代偿主动脉-下腔静脉压迫,哪个孕妇的神经反射活动足以使外周血管收缩到血压正常的程度。即使母亲上肢测量(肱动脉)的血压正常,也不除外可能因为腹主动脉受压而造成的子宫血流不足和胎儿受损。对于进行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的产妇,麻醉降低了交感神经张力,损害了机体的血压代偿反应,从而增加了仰卧位时低血压的风险。因此所有病人都应该有预防主动脉-下腔静脉受压的措施。

(四)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并发症有:

(1)胎儿缺氧和低Apgar评分。子宫和胎盘血流量取决于母体的心排血量,与子宫灌注压正相关,而与子宫血管阻力负相关。低血容量、主动脉-下腔静脉受压以及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后交感神经阻滞导致外周血管阻力的下降,均可造成母体低血压,从而导致子宫胎盘血流灌注降低和胎儿缺氧。

(2)可能导致胎盘早剥。下腔静脉受压后,压力返传到绒毛蜕膜间隙造成胎盘早剥。

(3)肾血流灌注降低,输尿管受压,尿量减少。

(4)超声多普勒显示,妊娠晚期(29-41周)孕妇仰卧时颈内动脉血流速度降低37%,提示脑供氧不足。

(5)在全麻或腰麻下,交感神经被阻滞,血管收缩代偿能力下降。因为这种失代偿,腰麻引起的血压下降加上“仰卧位低血压”可能是剖宫产腰麻后病人循环衰竭和死亡的原因。

(五)产妇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原因:

(1)椎管内麻醉导致交感神经阻滞,阻滞平面以内的小动脉舒张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同时被阻滞区域内静脉扩张,静脉系统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引起血压下降。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低血压。

(2)产妇仰卧位后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受压,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子宫胎盘灌注降低。 麻醉后腹肌松弛加重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压迫。如回心血量严重降低可引起心房、心室充盈不足,通过反向Bainbridge和Bezold–Jarisch反射引起副交感神经过度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产妇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剖宫产时,胎儿、胎盘娩出后腹腔压力骤降,内脏血管急剧扩张,血液向内脏倾流,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迅速缩复,胎盘循环停止,子宫血窦内血液涌入体循环,使循环出现剧烈波动可加重心脏负担,这对于心功能不全产妇可能是致命的。

(4)缩宫素可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其对心脏的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的程度与药物剂量相关,静脉注射缩宫素后初期心率加快,5 min后回落到对照值。大剂量静脉给药时,可因缩宫素直接扩张血管导致动脉压明显下降,心输出量代偿性增加,缩宫素短时间内失活,血压可于数分钟内恢复稳定。对于一些血容量不足或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没有这种正常的反应,尤其在高平面椎管内阻滞,低血压合并大出血的剖宫产患者,静脉注射大剂量的缩宫素可造成严重低血压,甚至心搏骤停。大剂量缩宫素具有明显抗利尿作用,可出现水潴留导致低血钠,严重者会发生水中毒、肺水肿、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5)长时间禁饮食或者产前出血导致容量不足。

(6)心功能不全。

(7)妊高症患者术前应用多种抗高血压药物、镁剂、利尿剂、镇静剂等药物。

(8)高体重指数、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

(六)剖宫产麻醉低血压防治措施:

(1)体位调节:胎儿娩出前保证子宫左倾位,以减轻或解除子宫对腹主动脉和/或下腔静脉的压迫,避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使骨盆左倾30度,用手将子宫推向左侧或是完全左侧卧位,可以使心输出量和下肢血压进一步回升。但是倾斜角度太大病人会感觉不舒服,特别是在手术台上。当手术台倾斜平均9度时会使患者感到不安。建议在剖宫产时右胯垫高15度,在产房床上垫高30度。如果子宫左倾不能使病人症状或胎心异常缓解,可以让病人完全左侧卧位。总之,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垫高角度和方向。要注意的是,大部分麻醉人员都对垫高角度估计过高(实际角度低于估计角度)。


图四 子宫左移双手法


图五 子宫左移单手法

(Jeejeebhoy FM et al. Emergency Medicine International 2013; 6: 1-8)

子宫倾斜位对于高危产妇(出血、肥胖)和胎儿(早产)更为重要。主动脉-下腔静脉减压对孕妇心肺复苏至关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推子宫左侧位,这样孕妇可以保持平卧位,有利于同时进行有效的胸部按压、气道处理、静脉开放和除颤,以增加复苏成功率。把右胯垫高使子宫左倾时胸部按压的力量只有80%达到心脏,而有效的胸部按压是抢救关键。总之体位调节是一种简单、无创、安全、有效且易于实施的干预措施,适用于各种临床场景。体位调节应成为预防和治疗SHS的首选措施。

(2)液体扩容:可以在麻醉前(预扩容)或麻醉开始即刻(同步扩容)输注 500~1000ml 的液体(晶体液、胶体液均可),以预防麻醉期间低血压。优先推荐同步扩容,如明确血容量不足,建议快速扩容。

(3)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防治椎管内麻醉低血压的主要策略。腰麻时优先推荐预防性输注血管活性药物以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对合并子痫前期、 高血压、心脏病等产妇,不建议预防性应用。

①去氧肾上腺素仅激动外周血管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同时升高,又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并且对胎儿的酸碱平衡影响小,可作为产科低血压防治的一线药物。但需要注意掌握合适剂量,避免反应性高血压及反射性心动过缓。预防性应用:去氧肾上腺素20~40ug静脉注射或 0.5ug/kg/min静脉输注;治疗性应用:去氧肾上腺素50~100µg静脉注射。

②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强效的α1受体兴奋作用,又有微弱的β受体作用。提升血压效果好,没有明显的反射性心动过缓的副作用。也可以作为低血压防治的一线药物。预防性应用:4~6ug静脉注射或 0.08ug/kg/min静脉输注;治疗性应用:6~10ug静脉注射。

③麻黄碱:直接兴奋α、β受体,也可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产生间接作用,从而提升血压。其缺点是心率增快、心肌耗氧增加,可增加新生儿酸血症的发生率。可作为产科低血压防治的二线药物。推荐用法: 5~15mg 静脉注射或滴注。

(4)避免不必要的高平面阻滞(T4以上)。

(5)持续吸氧、加强监测及时发现血压变化并处理、被动抬高下肢或下肢加压。

练习思考题

4. 剖宫产孕妇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平卧,产妇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和心率增快,最有效的处理措施是( )

A. 吸氧 B. 输液 C. 身体头低30° D. 身体左侧倾斜30° E. 身体右侧倾斜30°

5.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因为增大的子宫压迫了( )A. 下腔静脉 B. 髂内静脉 C. 髂外静脉 D. 髂总静脉 E. 子宫静脉

6. 有关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临床表现为低血压、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 B. 由仰卧位改为侧卧位时,症状即消失 C. 可见于妊娠末期的孕妇 D. 妊娠中期也可能出现 E. 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

7.为预防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下列哪些措施是合理的( )

A. 所用局麻药剂量比非孕妇减少1/3

B. 左侧倾斜30度体位

C. 垫高产妇右髋部

D. 开放上肢静脉

E. 预防性输液

8. 防止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以下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 产妇取左侧倾斜30度体位

B. 垫高产妇右髋部,使之左倾20度~30度

C. 产妇取头高足低位

D. 常规开放上肢静脉

E. 预防性输液500ml

参考答案

1.C

解释: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指孕妇在仰卧位时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主要表现为血压急剧下降,伴有头晕、恶心、胸闷、出冷汗、打哈欠、脉率加快、面色苍白等症状(A正确)。该综合征通常在妊娠28周之后,特别是在32-36周时最容易发作(B正确)。预防方法包括采用左侧倾斜30°体位以减轻子宫对血管的压迫(D正确),以及预防性扩容以增加血容量(E正确)。然而,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不仅限于麻醉后出现,即使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孕妇在仰卧位时也可能发生(C错误)。

2.B解释: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了主动脉及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A正确)。为了缓解这一症状,应采用左侧倾斜30°体位或垫高右髋部,而不是右侧倾斜30°或垫高左髋部(B错误)。进行硬膜外操作前,常规开放上肢静脉进行预防性输液扩容可以增加血容量,有助于预防低血压(C正确)。子宫和胎盘血流量取决于母体的心排血量,与子宫灌注压正相关,而与子宫血管阻力负相关。任何导致母体低血压原因(血压低至80mmHg时)都会使子宫胎盘灌注减少,危及胎儿(D正确)。在麻醉特别是交感神经阻滞术后,由于交感神经被抑制,血管扩张,更容易发生低血压(E正确)。

3.D解释:该病例描述了一名妊娠足月的产妇在硬膜外阻滞下行剖宫产术时,平卧位后出现血压下降(从120/80mmHg降至80/60mmHg)、心率加快(从92次/分增至120次/分)以及头晕等症状。这些症状在将产妇置于左侧倾斜位后迅速缓解。这种情况符合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表现(D正确)。全脊髓麻醉会导致严重的呼吸和循环抑制,急性肺水肿会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湿啰音,休克通常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局麻药过敏则会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这些都不符合该病例的症状(A、B、C、E错误)。

4.D

解释:剖宫产孕妇在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平卧时,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和心率增快。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处理措施是将产妇身体左侧倾斜30°,以减轻子宫对血管的压迫,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D正确)。吸氧可以改善氧合,但不能直接解决低血压问题(A错误)。输液可以增加血容量,但不是最快速有效的措施(B错误)。身体头低30°或右侧倾斜30°并不能有效缓解子宫对血管的压迫(C、E错误)。

5.A

解释: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了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A正确)。髂内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和子宫静脉虽然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主要原因是下腔静脉受压(B、C、D、E错误)。

6.E

解释: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低血压、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A正确)。当产妇由仰卧位改为侧卧位时,症状通常会迅速消失(B正确)。该综合征常见于妊娠末期的孕妇,但也可能在妊娠中期出现(C、D正确)。然而,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会导致胎盘灌注减少,从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对胎儿的影响并不小(E错误)。

7. B, C, D, E

解释:

B. 左侧倾斜30度体位:这是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的压迫,增加回心血量。

C. 垫高产妇右髋部:通过垫高右髋部,使产妇左侧倾斜20°~30°,同样可以减轻子宫对血管的压迫。

D. 开放上肢静脉:开放上肢静脉可以方便快速输液,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低血压情况。

E. 预防性输液:预防性输液可以增加血容量,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A. 所用局麻药剂量比非孕妇减少1/3: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局麻药剂量可能需要调整,但这不是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主要措施。因此,A选项不正确。

8.C

解释:

A. 产妇取左侧倾斜30度体位:这是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B. 垫高产妇右髋部,使之左倾20度~30度:这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D. 常规开放上肢静脉:便于快速输液,是合理的预防措施。

E. 预防性输液500ml:增加血容量,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C. 产妇取头高足低位:仰卧位低血压时通过头低位可以增加回心血量,而头高位不利于血液回流,对仰卧位低血压治疗无效。因此,C选项是不恰当的措施。

[ 文字部分滑动,图片固定 ]

参考文献

【1】赵培山.详谈“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 新青年麻醉论坛. 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麻醉科赵培山教授原创供稿.

【2】 格鲁博 M A. 米勒麻醉学[M]. 第9版. 邓小明, 黄宇光, 李文志,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1:1399,1400,1946,1948.

【3】 赵培山. 分娩镇痛临床问题解析[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2:45,46.

【4】 李师阳, 陈新忠, 黄绍强,等.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J]. 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 2020, 12(8): 1-2. 【5】 黄建宏, 朱斌 主编. 产科麻醉应急手册: 围手术期紧急事件认知辅助[M]. V1.0. 斯坦福大学产科麻醉认知辅助项目, 2019,11. 【6】 周仁龙, 王珊娟, 杭燕南. 剖宫产麻醉期间低血压的防治进展.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7):702-707.

【7】 邓小明, 等. 现代麻醉学[M]. 第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1355.

有奖原创病例征集

新青年麻醉论坛病例版有奖原创病例征集活动进行中,欢迎各位同仁参与并投稿。

  1. 精品病例讨论微信群:邀请制,定期进行病例讨论和内部交流,凡在论坛发布或向版主提交原创病例者(请注明姓名,单位,微信,以word文件发送至版主邮箱)受邀加入。

  2. 病例管理团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和一定的专业能力,愿意积极参与病例数据库和相关事业群建设,有志向与新青年一同成长进步的精英。

联系人:

卜版主 微信号:buyebo

蒋版主 微信号:figo1277636690

邮 箱:280373937@qq.com

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青年服务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