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德国汽车产业黯然失色,军工产业却如日中天。

文章细腻描绘大众奥斯纳布吕克工厂或将转型为莱茵金属军工基地的图景,揭示经济与地缘交织的产业更替。

2027年停产在即,2300名员工的命运悬于一线,莱茵金属瞄准军用车辆生产,挑战“和平城市”的传统身份。

这一变革不仅关乎工厂存续,更映照地缘局势驱动的“时代转折”,为德国经济勾勒出一幅复杂而深刻的未来画卷。


《南德意志报》


当莱茵金属集团如旭日东升,蓬勃扩张之际,大众汽车却计划裁员数千,黯然退守。

这一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如何共存?

一个大胆的设想浮现:将汽车工厂改造成军工生产重镇。奥斯纳布吕克的大众工厂,正悄然成为这一变革的试验场。

3月最后一个周五,一支显赫的访客团齐聚奥斯纳布吕克。莱茵金属集团首席执行官阿明·帕佩格尔(Armin Papperger)、大众旗下曼恩卡车子公司总裁亚历山大·弗拉斯坎普(Alexander Vlaskamp)、大众集团负责卡车业务的董事贡纳尔·基利安(Gunnar Kilian)联袂到访,目的明确:视察这座承载城市荣光的工厂。


帕佩格尔


帕佩格尔此行绝非闲游,更非为了一睹T-Roc敞篷车或保时捷车型的流水线风采。这位军工巨擘早在数周前便盛赞该工厂“天生适合”生产军用车辆。据现场人士透露,他目光如炬,细察每一处细节,宛如探寻一幅未完的蓝图。

在宽阔的厂房内,一系列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天花板的高度能否容纳重型设备?地基的承重是否足以支撑坦克的威严,而非仅限于轻盈的敞篷车?这些考量并非琐碎,而是决定工厂能否从时尚车厢转型为军工堡垒的命脉。如今,地缘局势的暗流涌动,令军用卡车与装甲车的需求如潮水般高涨,与大众的优雅敞篷车形成天壤之别。

军工产业正迎来百亿欧元的黄金时代,订单如雪片飞来,厂商却为产能捉襟见肘。基民盟(CDU)外交部长约翰·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力推国防预算增至5%,顺应美国倡议,这对军工企业而言无疑是乘风破浪的契机。然而,如何驾驭这股浪潮,仍是未解之谜。

大众的迥异困境

与军工的烈焰熊熊相比,汽车产业却深陷寒冬,裁员阴霾笼罩。2024年6月,莱茵金属提出接管大陆集团吉夫霍恩工厂的汽车零部件员工,转向弹药生产。这一破冰之举,不仅颠覆传统禁忌,更预示德国产业的深层变革。

大众汽车的焦虑却指向另一方向。奥斯纳布吕克工厂预计于2027年夏末停产T-Roc敞篷车,未来何去何从?这座雇佣2300名员工、另有700至900名临时工的工厂,是当地经济的命脉。彻底关闭,意味着城市支柱的崩塌;转型新生,或许是唯一的生路。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与莱茵金属的渊源已绵延15年,通过合资企业莱茵金属曼恩军用车辆公司紧密相连。双方或可携手,将奥斯纳布吕克改造为合资工厂,生产防弹卡车驾驶舱等军用装备。从汽车到军工,从“犁头”到“利剑”,这是否正是前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2022年地缘局势紧张后宣示的“时代转折”的新篇?

5月中旬的一个周二,莱茵金属召开线上股东大会。自地缘局势紧张以来,其股价从90欧元飙升至1700欧元,令人叹为观止。帕佩格尔身着条纹西装,佩戴浅蓝领带,面对镜头发表了一场饱含地缘洞见的演讲。他警示某邻国可能在数年后威胁北约领土,称当前为“时代断裂”。言辞间,他勾勒出一幅严峻图景:汽车与零部件的荣光,在危机面前黯然失色。他的讲话如号角,吹响了“时代转折”的快进序曲。



莱茵金属以弹药、火炮及“猎豹”“美洲狮”装甲车闻名遐迩,但其作为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的身份正逐渐褪色。帕佩格尔坦言:“新局势呼唤新战略。”汽车零部件业务已非核心,诺伊斯与柏林的工厂将逐步转型,民用业务员工也将投身军工。

从犁头到利剑的试炼

莱茵金属的转型,宛如为德国经济绘制了一幅前瞻蓝图。历史的讽刺在于:2009年,奥斯纳布吕克的卡曼汽车厂(Karmann)濒临破产,大众以3900万欧元慷慨收购,挽救无数岗位。如今,莱茵金属站在厂门前,欲续写新章。厂外的“卡曼街”(Karmannstraße)路牌,仍低语着昔日荣光。德国产业的变迁,或许正从这些工厂的命运中悄然浮现。

然而,《圣经》与1980年代和平运动颂扬的“利剑回犁头”是一回事,将“犁头”铸为“利剑”却截然不同。改造敞篷车工厂为军工重镇,需说服无数心存疑虑的灵魂。

卡塔琳娜·波特(Katharina Pötter)来自奥斯纳布吕克。少女时代,她首次踏入卡曼工厂,彼时敞篷车与轿跑车的组装线令人目眩。她回忆,作为青年基民盟成员,她曾陪同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参观工厂,车身焊接的火花至今难忘。她自豪地说:“这座工厂是奥斯纳布吕克的经济灵魂。”但莱茵金属能否融入这一灵魂?答案尚在风中。


卡塔琳娜·波特


身为市长的波特透露,帕佩格尔视察时盛赞工厂“技术精湛”。据《南德意志报》消息,莱茵金属尚未拍板,但明确不会生产弹药或爆炸物——工厂地处市中心,毗邻民居,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这份顾虑,在敞篷车时代从未浮现。

“和平城市”的身份之惑

不确定性如阴霾,笼罩奥斯纳布吕克。大众工厂工会主席于尔根·普拉科(Jürgen Placke)感叹:“消息的起伏如同过山车,折磨着员工的心。”外界传言真假难辨,员工们既失望又愤怒。他承认,工厂未来的谈判耗时漫长,但仍期盼大众与莱茵金属早日拨云见日。

下萨克森州州长斯特凡·魏尔(Stephan Weil)将矛头指向大众,强调其有责为工厂谋出路。虽在大众体系中规模不大,奥斯纳布吕克的命运不容轻忽。自2013年起担任大众监事会成员的魏尔,言辞罕见犀利。

奥斯纳布吕克还在为“和平城市”的身份而彷徨。H&Z咨询专家迈克尔·桑托(Michael Santo)指出,大众放弃工厂等于公开承认收缩,步履维艰;而莱茵金属的扩张却毫无包袱。部分员工代表秉持和平理念,反对坦克与弹药生产,但2300个岗位的现实重压,令抉择异常艰难。

波特市长坦言,最理想的路径是保留民用汽车生产,“这才是我们的根基”。她曾高扬“和平城市”的旗帜,但也承诺以开放心态迎接所有可能。毕竟,岗位至关重要。她无奈表示:“即便莱茵金属全面接管,城市也无权阻拦。”她还指出,经济天平已倾斜,军工企业的利润远超汽车巨头,“奥斯纳布吕克无法对‘时代转折’视若无睹”。

转型的现实试炼

桑托提醒,莱茵金属需新增厂房与专业技工。改造现有工厂虽比从零起步更具优势,但挑战不容小觑:“焊接汽车翼子板的匠人,未必能驾驭坦克钢板的刚强。”



在奥斯纳布吕克,时光如沙漏流逝。五月的一个暖阳午后,阳光炽烈,远处的卡车引擎低吼。工厂区鳞次栉比,墙上标牌仍写着“敞篷车中心”“汽车物流”。汽车,唯有汽车。但两三年后,这些标牌将诉说何种故事?未来这里将孕育何物?

两位年轻学徒从大众工厂漫步而出,背包斜挎,宽松长裤随风轻摆,朝停车场走去。他们正接受汽车机电培训,其中一位自信地说,培训后将被录用,前途无忧。他耸肩一笑:“只是不知能坚持多久。”他自豪地补充:“在大众工作是我的毕生梦想,我为奥斯纳布吕克的工厂骄傲。”至于莱茵金属是否也是梦想?他未答,与同伴越过红灯,隐没于婆娑树影。❖

信息出处

https://www.sueddeutsche.de/projekte/artikel/wirtschaft/vw-werk-osnabrueck-rheinmetall-e31035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