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武侠作品的唯一缺点,也许就是难以改编成电影,尽管一代又一代导演前赴后继地把金庸武侠搬上银幕,成功的作品屈指可数。
看完这部最新版的《射雕英雄传》电影,观众不禁要问何为“侠之大者”?
作为中国近代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品,金庸先生当年为小说《射雕英雄传》男主角定下的名字,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北宋靖康二年都城开封陷落,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这个出生于逃难途中的男婴被取名为郭靖,意味着父母希望他牢记这段耻辱的历史,而日后的大侠郭靖也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操。
然而在电影里,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深度参与蒙元帝国宫廷政治的郭靖,利用自己与托雷王子和华筝公主的特殊关系,游走于蒙元各派势力之间。甚至在大部分时间里,肖战扮演的郭靖讲着一口流利的蒙语台词,与这个在大中华地区深入人心的大侠形象格格不入。
作为中文世界被翻拍次数最多的小说作品,往往只要选对了郭靖的扮演者,这部影视剧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在史上诸多大侠郭靖的扮演者中,可以分为黄日华版本和其他版本,而2025年这个肖战版本的郭靖,也只能泯然于其他之中。做的好偶像,演不好郭靖,这也许是大中华娱乐圈的一个两难问题。
整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许就是靖哥哥与两位好妹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一个憨憨的穷小子实现了很多人的心中幻想,金庸先生塑造人物的功底尽显无遗。可惜的是,郭靖扮演者越是帅气的颜值,反而越是会削弱这样的人物塑造,这也正是当年黄日华版本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2025年的《射雕英雄传》选择了肖战扮演郭靖,而又把主题定为“侠之大者”,注定了这部电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电影最重要的情节,就是蒙古大军想要借道雁门关,北上攻打金国。在这部家国情怀的电影里设置这样的情节让人颇为不解,毕竟南宋与金国之间有着刻骨铭心的灭国之恨,而“联蒙抗金”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南宋朝廷来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现实。
此时郭靖和黄蓉身后的并不是危在旦夕的襄阳城,而他们面对的也并不是想要进攻南宋的蒙古军队,这样的故事情节让郭靖和黄蓉的英勇行为显得说服力不够。
从始至终电影也没有铺垫任何蒙古军队残害汉人的情节,相反出现了大量蒙金两军交战的场景,使得出现在战场之上的郭靖和黄蓉显得有点奇怪。而此时躲在城楼之上的那个宋军将领就显得格外微妙,他自始自终躲在众人之后,将郭靖和黄蓉顶在前线。
更加搞笑的是,参与最后决战的是千里迢迢赶来的西毒欧阳锋,当国家危难之时却为了一本武功秘籍而拼命。他的出现既帮不了南宋军队,也对于蒙古军队毫无用处,只是提醒着观众电影取材于《射雕英雄传》。电影结束成吉思汗率军撤退,回首战场他肯定要问,这家伙究竟是“干嘛地”?
何为“侠之大者”?
有意思的是,侠是少数几个无法准确翻译成外语的汉字,既不是Swardsman,也不是Knight。“侠”其实是当主流社会和传统文化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由民间自发产生的一种解决机制。
在汉语里,“侠”既可以是武功盖世的人,也可以是品德高尚的人,而这些人往往出生于乱世。就像《射雕英雄传》的主角郭靖所处的“靖康之变”,或是《射雕英雄传》的作者金庸先生年轻时所处的抗战时代,身处苦难和绝望之中的百姓对于迅速改变现状的渴望。这样的苦难和绝望是没有身在其中的人无法想象的,只看到射雕引弓的豪迈,没法体会雪霜扑面的艰辛。
所以,一个乏味而又缺少大侠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