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博物馆之夜”在北京市通州区举行。除了主会场开幕式、主题展览和三个论坛外,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为期三天的“市民寻宝记”文化市集活动也是一大亮点。
此次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牵头指导,北京市文物局、通州区人民政府承办,全国各地400余名与会嘉宾和万名市民朋友共同参与。
通过举办“博物馆之夜”等创意活动,让千年文物“开口说话”、让非遗技艺“触手可及”。活动现场,邀观众亲手互动体验,摊位不只是售卖空间,更是沉浸式的文化奇遇。在这里,千年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非遗技艺与新潮理念交织出文化新韵,共同搭建起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博物馆之夜: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博物馆之夜”活动在一片热闹非凡的氛围中璀璨开启。当天傍晚,华灯初上,“三庙一塔”景区内民乐悠扬。古筝、扬琴、琵琶合奏的传统乐曲旋律中,身着汉服的演奏家以传统礼仪迎接来宾。大成殿前,通州师生代表演绎的《我家住在运河边》空灵婉转,与来自通州区对口交流合作地山西长治的艺术家代表带来的上党梆子形成跨时空对话。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与市民朋友一起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内展陈,领略三庙一塔古建筑群的独特风貌,聆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传说。
随着特效灯光点亮燃灯塔,嘉宾们沿运河开启夜航之旅。北京民族乐团在千荷泻露桥奏响民族交响诗乐《大运河》,为活动送上美好祝福。游船一路南下,两岸灯光述说着运河前世今生,更展现着通州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当夜幕降临,游船抵达漕运码头,嘉宾们来到“市民寻宝记”文化市集。一踏入市集,鱼灯隧道美轮美奂,光影交错间宛如踏入历史的时光隧道。活动现场,传统非遗艺术家带来的表演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嘉宾和在场的观众流连忘返,伴随着这样的流动与参与,默默呼应着“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
“市民寻宝记”文化市集:烟火人间的文化盛宴
自5月16日起,“市民寻宝记”文化市集便在漕运码头火热开启,这场持续三天的寻宝之旅也圆满收官!然而,现场氛围却丝毫不减,依旧热闹喧嚣。
这里不仅汇聚了各大博物馆文创、非遗展示、运河美食体验等多种类型的商户摊位,还有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手工体验教学,投壶、皮影等互动游戏更是让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顶流文创“天宫藻井”冰箱贴,吸引众多文博爱好者抢购,博物馆与非遗匠人的手工体验活动更是令孩子们流连忘返,一位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市民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让孩子从小就接触传统文化,因为一座博物馆,了解一座城市,深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希望以后能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非遗活态传承+科技沉浸体验+文旅消费场景”的创新模式,成功尝试博物馆转型的“通州样本”。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