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雕塑家/摄影师苏善书(Pierre Alivon),十年前告别自己的家乡巴黎来到中国。定居上海前,他在北京生活了五年。
在上海生活的这些年头里,他买了一辆小电驴用于日常终点明确的出行,但当他外出寻找创作灵感或穿行于大街小巷寻觅摄影目标的时候,共享单车则无疑是最便捷的工具。
正是在这种常常显得漫无目的的骑行中,他一点点发掘着上海和巴黎的相似。黄浦江、苏州河两岸的建筑和塞纳河畔那些奥斯曼风格的大楼多么不同又何其相似:岁月如同河水般流逝,它们承载的是人的故事和印记。
他有时候会在恍惚中觉得,其实什么都没有变。“人们还是在那里,连同他们的梦想、迷茫,他们还是用最本能的方式在石头、河水和记忆里寻找着精神的坐标。”
做一个城市里的游荡者
在中国生活十年以后,苏善书对于巴黎的人声和市声都已有些模糊了。但他却记得那些阳光明晃晃的午后和天色暗得很迟的夏夜,自己曾经不止一次从香榭丽舍大街出发,在塞纳河堤闲闲骑行,并一路穿过了巴黎的心脏夏特莱广场。就像波德莱尔诗里写的那样,在这座城市里做一个flâneur(游荡者)。
“你骑行经过的每一处,历史都会在眼前一一展开:那些老桥的桥洞、老建筑的外立面、砖墙上的细节无不讲述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变迁和记忆。沿着塞纳河骑上一圈,就得以沉浸式感受了巴黎的灵魂。”
而上海如同巴黎,河的两岸带来的怀旧感如出一辙。“两岸的建筑都呈现出一种凝固的诗意美,这种美激发你的想象。”他说,“沿着河道骑行,看着那些未被现代建筑吞噬的老楼立面,有点像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
在他来到上海后,曾细细了解过这座城市的历史。“上海的历史虽然没有巴黎那么悠长,但是它的近当代史也十分磅礴,就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而言,上海相比巴黎丝毫不逊色。”
当他骑行在滨江大道或苏州河畔的时候,看着眼前平静的河水,有时候会想象曾经那些年轻的男男女女,也都和此刻的自己一样,看过同样的风景,产生过同样的感动。
“根据我从书里了解到的资料,上海大约在1900年左右逐渐进入一个迅猛崛起的过程。”他说,
“在阅读中重新经历这段历史时,我了解到那些参与这场变革的男女们的经历。他们的投入、梦想,以及犯下的错误,都促使我更广泛地思考人类境遇。”
他承认,上海过去百年来惊心动魄的历史滋养着自己对未来的认知。
“它提醒我,进步始终根植于一段由选择、斗争和矛盾构成的历史,但同样也离不开勇气。正是这种人类的复杂性,成为我在创作时试图捕捉的核心。”
上海的骑行体验更顺畅、安全和自然
而上海和巴黎骑行的差别在于,“在上海你骑到哪里都可以迅速找到停车点,然后一身轻松地到处逛。”苏善书说,尽管世界各地都因为环法自行车赛而将法国视为骑行圣地,但在中国骑车和法国终归不是一种体验。
“在这里,自行车是生活日常,因此租车非常方便,停车位随处可见。最重要的是,司机也会主动避让骑车的人,路上能感受到真正的互相尊重。”
巴黎的情况就大不相同。“自行车在那里并不能完全自由穿行,找停车位更费劲,自行车道的覆盖范围也没那么广。上海的马路设有专用的骑行道,而且禁行路段的标志也很明显,这让整个城市的骑行体验更顺畅、更安全、也更自然。”
在骑车漫游这座城市的过程中总让这个法国人感到惊讶的,是与那些有动物们相伴左右的人们不期而遇的瞬间。
“那些坐在自行车前筐里的狗狗,安静地蜷缩在车把旁的猫咪。甚至有一次,我看见一只鸟儿停在它主人的肩头。这些场景里蕴含着某种深深打动人的东西:即当人与动物共同身处于城市的律动时,他们之间那份显而易见的温情与默契。”
他说,自己喜欢城市里那些让人感到亲切和真实的地方,那些人们能真正放慢脚步的简单空间。“经常,我会驻足一家咖啡馆写作、听音乐,或是与身边的狗一起静静休息。”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他会不由自主拿出那台1950年代产的Rolleiflex相机。
“我享受这样的时光:在抿一口咖啡与望向街道的间隙,我捕捉到了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瞬间,那些生活场景。这是一种全然活在当下、品味此刻的方式,同时用胶片将这一刻定格。”
一路骑行
逛法式公园,看法国宝藏表演
通常,法国人苏善书会以淮海中路为中心向外扩散骑行。他说,这一带几乎处处都能发现一些昔年法国人留下的印记,这让他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经验。但他也提醒骑行爱好者注意,由于淮海中路全路段禁非,所以经常需要绕路骑行。
但那些像鱼骨头一样叉出去的小马路,实在并不比主干道缺少风情。在苏善书看来,小马路才是寻常真实生活展开的地方。
苏善书骑行路线推荐:
湖滨道购物中心——济南路——太仓路——黄陂南路——金陵西路——重庆中路辅道——培文公寓——兴安路——雁荡路——复兴公园——思南路——南昌路——科学会堂——茂名南路——国泰电影院——花园饭店——兰心大戏院——进贤路
1、湖滨道购物中心
推荐理由:新天地一带人流较少的场所,如果不愿意去新天地和各国来的游客人挤人,那么完全可以来这里喝杯咖啡沿着湖滨逛逛。推荐一家我很喜欢的店:列马欧洲古董艺术店,里面很多漂亮精致的玩意可供售卖,而且会不定期举办一些小型展览。而我自己创作的一些雕塑作品,也在店里陈列。
2、培文公寓(原名培恩公寓)
推荐理由:1930年代的装饰艺术建筑风格(Art Deco)代表建筑之一,由法国赉安工程师事务所三名建筑师(Leonard, Veysseyre & Kruze,俗称“赉安洋行”)设计。法国建筑大师赉安和邬达克生活在同时代,他和自己的团队在上海留下了百余处建筑遗产。身为一个法国人,我为此感到自豪。
3、复兴公园(原名顾家宅公园,又称法国公园)
推荐理由:190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公园由法国设计师柏勃设计,数年后由另一名法国人约少默负责扩建规划,是上海独一无二的典型法式园林公园。天气好的时候,在草坪上铺块餐垫就能野餐。集合图案化的植物造型、开阔的草坪、音乐亭、喷水池还有沉床式花坛……身处其中,有时候会恍惚觉得自己正置身于巴黎拉丁区的卢森堡公园,甚至是凡尔赛宫的园林。
4、上海科学会堂(原名法国市立学院,又称法童学堂)
推荐理由:1904年始建,1917年由两名法国建筑师万茨和博尔舍伦进行扩建。最初建成时作为法商总会使用,后被捐出接收法国侨民子女就学,所以又被称为法童学堂。
5、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
推荐理由:1932年建成的装饰艺术风格剧院,建筑师是当年和邬达克齐名的鸿达。我很喜欢这个影院,还曾登上过屋顶拍摄。从那里眺望出去,可以将淮海中路和它附近的小马路尽收眼底,实在是非常好的拍摄角度。
电影院楼下就是一家我喜欢的西餐厅香拉廊,虽然开张不久,但很受人们欢迎。等电影开场的时候,点上一杯鸡尾酒。
电影院旁边,则是即将迎来“百岁生日”的国泰公寓,原来和上海滩昔日大亨沙逊还有着密切联系,这座公寓当年就是由他名下的华懋地产投资的。
6、花园饭店(原名法国总会)
推荐理由:1926年改建为法国总会,是当时的法国侨民运动和社交的场所,负责此地设计的就是培文公寓设计团队赉安洋行。直到今天,这座酒店的裙楼仍然是现在上海最漂亮的巴洛克式建筑之一。
7、兰心大戏院
推荐理由:自1931年建成起,这里很长时间里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中心。如今,在兰心大戏院三楼,常年可以观赏沉浸式法国卡巴莱歌舞音乐表演。不用离开上海,也可以近距离感受法国娱乐的宝藏。
后记
走出兰心大戏院,可以沿着茂名南路骑到进贤路,但进贤路是一条小路,所以最好还是步行。这条路在刚修筑的年代里其实是以一个苏格兰人命名的,但这个姓Prentice的人在当时旅沪的法国侨民中有着很高的声望。据说当他去世之后,上海的法国人俱乐部里还为他设立过纪念堂。
苏善书发现,进贤路是条有趣的小路,在这里西餐和传统中餐馆错综呈现,还有不少有意思的小店,比如他去逛过几次的古董家居店。
“当你站在它和陕西南路连接的这一头时,你可以向右转去巨鹿路,也可以向左转去长乐路。”他说,“但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都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也都可以继续自己发现法国元素的骑行之旅——如果你对法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