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巴黎旅游最“落地”的一瞬间是什么?
不是登上埃菲尔铁塔,不是走进卢浮宫,而是——一脚踏下旅游大巴,司机大叔一声“Bon voyage”,你拎着包、披着外套、跟团友擦肩下车。
可惜,这样的画面,很可能要成为回忆了。
巴黎市政府最近的表态非常明确:我们,想要把旅游大巴“请出城”。
没错,就是把这些满载游客的大巴,一辆辆地往巴黎市区之外“请”,最好请得越远越好。
的确,每到旺季,巴黎热门景点周围,大巴排长龙不说,还经常“撒欢儿”双排停、挡路、熄火不熄引擎,跟塞纳河边小清新的步调格格不入。
而且,大巴的乘客经常是成群结队行动,打卡式观光,一下车就是密密麻麻一大片,巴黎市政眼中这似乎就不是“浪漫游客”,而是“临时移民潮”。
于是,巴黎市政府开始在政策层面“动刀”:要限制这些大巴在市区里进进出出。
背后的核心手段,就是一个越来越常见的城市词条——ZTL。
ZTL,全称Zone à Trafic Limité,即“限制交通区域”。听起来像是交通版的VIP专区,实际上更像是给车辆贴上“你进不去”的门槛。
在ZTL区域内,只有被授权的车辆才能进入——比如公交车、送货车、当地居民的私家车等等。
旅游大巴?对不起,不在白名单上。
巴黎正在推进ZTL项目的试点区域,未来整个中心城区可能都将被划为ZTL,包括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玛黑区、歌剧院等地标都在这个范围内。
虽然初期ZTL还保留了“旅游大巴可通行”的豁免,但巴黎市政府的目标很明确:逐步收紧,最后“全清”出ZTL。
说起来,巴黎可不是第一个想出此法的城市,意大利才是限制旅游大巴的老前辈。
早在1980年代,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就已经推行了ZTL制度。
比如佛罗伦萨,市中心就完全封闭了大巴。游客下车之后必须步行、骑行或换乘小巴进入景区。
威尼斯甚至提出“你想下车?那就得交游客税”。
这些城市一边喊着环保和城市保护,一边偷偷盘算:有本事坐飞机来的,总不能走不进城吧?
而结果也确实令人安心:旅游没垮,游客照样多。斗兽场还在排队,佛罗伦萨老桥照样拍照打卡。
所以巴黎决定:我们也行,我们也要做得来。
但是,这种“清场式”的政策一出,法国旅游行业立马炸锅。
法国全国旅客运输联合会(FNTV)直接表示:这是歧视旅游大巴,是一种“非理性的敌意”。
他们强调:坐大巴的可不是只有游客,很多是学生团、老年团、郊区家庭团——这些人不是不愿坐地铁,是根本不适合拖着行李拎着孩子换乘三四趟公交地铁。
而且,大巴也不是没有管理——巴黎现在已经只发每天400张旅游大巴通行证(疫情前是1200张),停车也必须申请Pass Autocar,不合规会被罚得很惨。
现在再加ZTL一刀,旅游公司就得算账了:干脆别来巴黎了,带客人去卢瓦尔河看古堡算了。
而从市政角度看,这不仅是交通管理,更是环保议题。
巴黎市政府的副市长就直言不讳:我们要绿色转型,减少污染,就得减少车,尤其是柴油大巴。
他们甚至打算只保留卢浮宫和Bercy等极少数停车场,其他地方全都请“转运”,鼓励游客“步行+地铁+轻轨”的混合出行。
听起来是挺环保,但实施成本很高:车队得换车、导游要重新排线、旅客要吃折腾,这些都不是一个“环保愿望”就能轻松达成的。
So,站在城市角度,ZTL是进步;站在游客角度,ZTL可能就是阻碍。
尤其是对中老年游客、亲子游人群、行动不便者,哪怕是从城外坐接驳车,也意味着要多走、多拖、多换乘。
更别提巴黎本就复杂的交通网络和频繁的罢工机制,这一改政策,无疑是对“便利”的一次重锤。
理想是,游客用双脚感受巴黎的慢节奏。现实可能是,一群老人一边喘气一边问:“我们怎么还没到卢浮宫?”
巴黎对旅游大巴说再见,真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它关乎环保、城市治理、旅游经济的未来,也触碰到了城市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模式——是“欢迎”,还是“有条件地欢迎”?
或许,未来在巴黎旅游会更安静、更绿色,但也可能少了一点“方便”和“随意”。
对那些曾在巴黎街头拖着箱子等大巴的普通游客来说,这是一次浪漫和现实的正面对话。
而大巴呢?
可能真的要转战郊区,默默守着那句经典台词:“Bon voyage!”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paris-75/les-cars-de-tourisme-boutes-hors-de-paris-lobjectif-est-de-les-sortir-de-la-ville-14-05-2025-QJ6HZRAF25FVPHE3POJHTFWN7M.php
文|闪电
点「赞」「在看」为我们打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