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今天,天开高教科创园津南园正式启航,犹如一颗科创种子深植于津南这片热土。站在两周年的里程碑前回望,这片土地正以惊人的速度书写着从传统工业区向“科创会展城”的华丽转身。值此节点,我们既要细数天开园为津南带来的蜕变,更需以发展的眼光,眺望以天开为核心的津南未来图景。
天开津南园: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1. 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
天开园首创的“硕果计划”与“揭榜挂帅”机制,为津南构建了“需求牵引+技术供给”的双向赋能模式。通过分级评定科技成果、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全链条载体支持,园区已推动120个项目落地,撬动投资超115亿元,税收贡献突破6亿元。华海清科的半导体技术、智兴新材料的功能本体材料等成果转化案例,不仅填补了产业空白,更验证了“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创新生态的有效性。
2. 产业升级的“强磁场”
天开园的落地,让津南区的科教资源实现了“从书架到货架”的跨越。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5所高校的科教资源,津南加速形成“3+6+9”现代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智慧家电、精密仪器等主导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涌现出荣成集团、海尔互联工厂等龙头企业;氢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提前布局。数据显示,津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四年全市领先,真正实现了从“津南制造”向“津南智造”的跨越。
3. 生态与城市融合的“示范样本”
作为全市85%绿色生态屏障的承载地,津南以“蓝绿交织”理念重塑城市肌理。330平方公里生态屏障内,咸水沽湾、绿屏·八里湾等节点串珠成链,海河32公里岸线织就生态廊道。与此同时,天开智慧小镇等创新载体与生态景观有机融合,打造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环境。这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更为科创人才提供了“近悦远来”的栖居之所。
以天开为核,眺望津南的“未来坐标”
1. 深化创新驱动,打造京津冀协同“新支点”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微中心”,津南正以天开园为核心,加速构建“京津研发、津南转化”的创新走廊。通过深化与中关村、滨海新区的联动,推动高校实验室、产业基金、技术经理人等资源跨区域配置。未来,随着天开智慧小镇二期、天工园等载体投用,津南有望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选地”,并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 做强会展经济,激活“流量经济”新动能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落地津南三年来,已举办展会139场,吸引全球41国企业参展。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承办,更是津南走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未来,津南将以“会展+”思维延伸产业链,推动会展与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耦合,打造“永不落幕的展会经济”。例如,依托展会场景释放应用需求,反向定制工业母机、智能装备等产品,形成“展会引流—需求反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3. 践行“两山理论”,开辟绿色转型新路径
津南的绿色发展实践已形成示范效应:全国首批双碳先行示范区、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绿色供应链企业……未来,津南将依托氢能产业园、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探索“零碳园区”建设;通过碳汇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机制,将绿色生态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时,小站稻米、葛沽非遗等农文旅IP的活化,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4. 优化营商环境,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从“拿地即开工”的审批改革到“1+X”政策服务体系,津南始终以“用户思维”优化营商环境。面向未来,津南需进一步强化三大支撑:一是以“三A民生项目”(教育、医疗、住房)提升人才黏性,二是以“产业医院”“科技问诊”等机制破解企业成长痛点,三是以“津南英才计划”打造人才金字塔。唯有如此,才能让“近者悦、远者来”成为津南的常态。
以创新之名,赴星辰大海。
两载春秋,天开津南园从一片荒芜到高楼林立,从蓝图绘就到硕果盈枝,印证了一个真理:创新是破局之钥,开放是兴业之本。站在新的起点,津南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深耕基础研究,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进成果转化,让天开园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超级孵化器”。当科创的火种点燃津沽大地,当绿色的生态浸润城市肌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土地,必将在创新的浪潮中,续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投资津南就是投资未来,拥抱津南就是拥抱成功!
来源: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