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一个重要主题是“科技成果转化”。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联合牵头制定的《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在会上审议通过,通过贯通概念验证、中试转化、强链补链全流程,着力解决制约京津冀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问题,全面提升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比重。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目前已集聚科技型企业180家,设立了股权投资基金,累计对接万余家国内外创新资源。

汇集津冀技术需求超300项

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对于提高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措施》首先是聚焦成果供给、加快技术攻关。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氢能、合成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京津冀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攻关,产出一批符合区域共性需求的标志性研发创新成果。同时建立常态化研发成果对接机制,定期梳理形成可转化的项目清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源头活水。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将组织重点产业集群企业与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汇集津冀技术需求不少于300项,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于400项。

贯通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

在足够科技成果供给的基础上,京津冀三地需要解决的就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在转化通道上,《措施》着力贯通跨区域服务链条,提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全方位服务。同时联合梳理应用场景,加速成熟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区域的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为例,创新性提出了“北京研发+宝坻转化”的合作模式,为科学家、创业者、企业家和区域政府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站式服务,打造包括人力资源、科技金融、企业服务、公共实验检测、线上社区、科技成果转化等在内的十大服务平台。截至当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经营主体已达1870余家,2024年税收同比增长51.3%,规上工业产值激增62%。

此外还要提升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能力、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水平,吸引国内外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成果在京津冀区域转化落地。包括开展技术转移人才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完善技术经理人相关的职称评定机制和互认机制,打造一批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和承载区,集中开展科技成果展示、推介、评估、交易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化服务。据介绍,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经集聚科技型企业180家,超前布局新技术、新产品先行试用,推动设立河北雄安中关村科技园股权投资基金,累计对接1万余家国内外创新资源,组织15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路演发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内外双循环。

通武廊将打造重点产业链群

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目的是打造产业。此次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三地还共同制定了加快推动通武廊交界重点区域(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实施重点产业链群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重点园区合作共建、产融服务助企赋能等行动。

今年,京津冀将推进重点区域合作共建,打造一体化发展新样板,包括抓好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优化调整,推进综保区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积极打造“房涿涞”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加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在京津“同城化”发展方面,支持北京中关村、经开区等与天开高教科创园对接合作,推动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提质提速提效,推进“站产城”融合发展。

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地还将扩大“跨省通办”“同事同标”范围,拓展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场景,推出更多“一网办”“一次办”等便民措施,为三地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体验。

文/本报记者雷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