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是第14个“全国血管健康日”。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汪芳教授
2025年5月18日是第14个“全国血管健康日”。每年这个时候,各大医院心内科举办义诊和科普宣教活动,旨在提醒大众加强对血管健康的认知和重视。今年的主题聚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通过科学管理心血管健康,降低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它是人体的“生命之轮”,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我们都希望血管永葆健康,但“动脉粥样硬化”却如同横亘在我们健康之路上的大山,或近或远,或早或晚。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动脉粥样硬化“成长史”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主要涉及大、中动脉。所谓“粥样”,是指动脉内膜中出现的富含胆固醇、脂肪等脂质的黄色黏稠物质,它们逐步形成斑块。
与许多慢性病的特点一样,动脉粥样硬化也主打一个“缓慢”。然而,它的启动时间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相关研究发现,它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尽管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病因仍在不断研究中,但其基本的危险因素已形成广泛共识,包括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以及遗传因素等,其中血脂异常被认为是斑块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具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脂质沉积、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以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一系列协同作用,这些因素协同作用,逐步破坏动脉的正常结构和弹性。
早期识别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硬化会不断加重,受累的局部会逐渐形成并加大斑块。
大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通常,只有当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显著狭窄或闭塞时,才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缺血症状。这些症状取决于受累血管的部位:例如,脑部血管受累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严重者可引发脑缺血或脑梗死;心脏冠状动脉受累可引起胸闷、胸痛(心绞痛),甚至导致心肌梗死;而下肢动脉受累则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腿部疼痛,休息后缓解)、下肢发凉、麻木。如果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血脂、血糖、血压、颈动脉超声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评估,并启动必要的干预措施。
如果治疗不及时,随着病情的进展,冠状动脉可能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临床上有不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因为熬夜、过度劳累等,导致冠脉痉挛、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笌,从而引发心梗、猝死,酿成更大的悲剧。目前这种凶险的情况越来越“年轻化”,并呈现出“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给诊治增加了难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否逆转?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形成之初,通常个头比较小,风险也相对较低。但若不加以干预,任由其发展,斑块通常会朝着“增大”和“破裂”的方向不断迈进,可能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限,严重者甚至引发心梗和脑梗死等急性事件。因此,一旦确诊斑块,需要根据病变部位、严重程度、血管狭窄速度及相应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的综合管理。
严格说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无法完全逆转的。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发现,长期严格控制LDL-c以及其他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斑块、延缓其进展,甚至使其有所缩小。目前临床上应对确诊斑块的主要目标是迟滞其进展,防止斑块破裂,从而大幅度降低心脑血管重病的发生风险。简而言之,我们的目标是“带着斑好好地生存”,通过有效管理来控制疾病,确保生活质量。
如何从源头狙击动脉粥样硬化?
任何疾病都是预防先行,动脉粥样硬化更是如此。把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是从根本上守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要想远离动脉粥样硬化,需从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入手,这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三高”、改善睡眠和调节情绪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名马拉松跑者,我深知适量的运动锻炼对于心血管健康有莫大的助益。除了跑步、游泳、骑行、广场舞等有氧运动,肌肉力量训练,例如举重、俯卧撑、深蹲,也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新陈代谢。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或者将两者相结合;中等强度运动的特点是微微出汗、微微喘气,但仍能轻松交谈。更准确的运动强度评估依赖于心肺运动试验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精准的运动处方。
不过,运动并非盲目追求极致效率,而是要注重安全和效益。建议普通人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或增加运动强度前,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人群,则应给予更全面的评估,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运动负荷试验等,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运动中如出现任何不适,都不要强撑,应立即停下来休息,必要时及时就医。
粗略统计,我国有3.3亿心血管病患者,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且发病日趋年轻化,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日常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期望大家“心行合一”,将上述建议融入日常生活,为自己和家人的心脏健康负责,并肩携手,共赴美好健康的未来。
专家简介
汪芳教授
北京医院临床试验中心首席专家
北京医院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主任 、医学博士、协和/北医博导、主任医师
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常委
中国心衰联盟 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 会长
中国老年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 总干事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病影像学组 委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常务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 常委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
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专家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专家库专家
米兰冬奥会特聘专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医学影像》《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等编委
已发文章百余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负责人
责编|亦一
封面图来源|医脉通
医院经家属同意后强制铐走病人?官方通报:停职医生,辞退一人
当心!医生的这两种行为,可能触犯刑法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