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健康日为什么是5月18日?

5.18源于一个指标值:5.18毫摩尔/升,即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人体是由血管组成的,血管健康决定人的寿命。而由胆固醇沉积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威胁血管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将5月18日设为"血管健康日",就是希望唤起大众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害的认识,从了解胆固醇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开始,主动去管理血管健康,提高血管健康水平,降低心梗、中风、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遏制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的趋势。

何为心血管事件链?

1991年美国知名专家布朗瓦尔德教授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链的概念,指出以动脉硬化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先由高危因素聚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引起心肌梗死,再发展至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直至死亡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带来防治理念由单因素、单环节向整体、连续、全程的系统干预思维转变。但目前单靶点药物防治陷入瓶颈难题,亟需开辟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有效新途径。

河北省络学创新医药研究院院长、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贾振华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基于"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之"凝"→"壅"→"塞"→"不通"反映的心血管事件链传变规律,与心血管事件链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力衰竭关键环节具有高度相关性("凝"与多代谢异常高危因素、"壅"与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塞"与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不通"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提出"治本病,防未病"——防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控下游传变系统干预的原创观点,发挥防中寓治、治中寓防、防治结合的干预作用,有效阻断心血管事件链因果相连、递进发展的复杂、连续病变过程。


通过889例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津力达颗粒可系统调节代谢异常,保护血管,延缓动脉硬化,并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通过220例冠脉易损斑块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可增加纤维帽厚度,稳定易损斑块,改善心绞痛,降低事件发生趋势;

通过3797例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可显著降低患者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一年时通心络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1年再次心梗风险74%,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提供有效治疗药物选择。

通过920例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后复发影响的临床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降低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风险,减轻房颤负荷,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3119例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研究显示:芪苈强心胶囊可改善心衰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住院发生风险。

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自然医学》、《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和《欧洲心脏杂志》等国际权威期刊。该进展阐释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事件链的独特优势和疗效,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

四大通络药物津力达颗粒、通心络、参松养心和芪苈强心胶囊,针对心血管事件链上关键节点的四大病证,如同功夫超绝的"四大名捕",为防治心血管事件链类疾病(心血管疾病为主)提供系统的中医药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评价"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更成为中医药临床疗效高级别证据的典型案例。"。近日,"中医药防治心血管事件链获得高水平证据支撑"荣膺2024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