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当工业文明的齿轮碾过当代人的精神领地,那些关于土地、天空与季节的记忆正以惊人的速度从我们集体意识中褪色。李平的油画恰如一场温柔的视觉抚触,以颜料为媒介,在画布上重建起现代人失落的精神原乡。李平的作品从不追求视觉层面上的即时快感,而是像慢慢发酵的老酒,需要在目光的反复摩挲中,才能释放出那些被封存的时光滋味与土地记忆。
观看李平的油画,就像在翻阅一部用颜料写就的散文诗,每个色块都是精心推敲的词语,每道笔触都是饱含情感的停顿。这种独特的视觉韵律,源自李平对绘画本质的深刻理解——画布不仅是图像的载体,更是情感与时间的容器。他的画布上那些斑驳的色层不是简单的颜料堆积,而是一个个精心编织的视觉寓言——用俄罗斯写实主义的厚重笔触包裹着东方美学特有的诗意内核,在具象与抽象、记忆与想象的交界处,构筑起一座连通现代人集体乡愁的隐秘桥梁。
李平的油画语言具有惊人的“地质层次感”:表层是列宾美术学院严格训练造就的古典技法体系——对光影的精妙控制、对空间结构的严谨把握、对物质质感的逼真再现;深层则涌动着“澄怀观道”的哲学意趣与“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这种东西方艺术DNA的深度嵌合,造就了他作品中罕见的双重禀赋:既保持着西方油画对自然的忠实记录,又暗含着东方美学对“韵外之致”的永恒追寻。
李平笔下的空间从来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经过心灵折射的精神地形。他的画面常常弥漫着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如同诗歌一般,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他运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创造出富有韵律感的画面,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意的梦境之中。他的油画就像一首无声的诗,用视觉语言诉说着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与思绪。在李平的画布上,空间不是被描绘的,而是在生长的,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构成了精密的视觉引导系统,让观者的目光不自觉地遵循着画家预设的冥想路径。
在题材选择上,李平表现出对“边缘景观”的执着关注——黎明与黄昏、雪融与叶落、雨前与风后……这种审美取向暗合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主张,赋予平凡之物以神圣光环。李平油画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孤独的树木、蜿蜒的小径、远方的灯火……这些视觉元素构成了一种“归家”的原型意象,触动着现代人内心最深处的不安与渴望。当我们的物理移动越来越便捷时,精神上的漂泊感却愈发强烈,李平的画作恰为这种普遍焦虑提供了视觉慰藉。
在当代艺术日益观念化的语境下,李平坚持绘画本体的探索显得尤为珍贵。每一笔触都是身体的延伸,每一色层都是时间的积淀,这种物质性存在本身就成为对抗虚拟化的宣言。他的画布像是当代文明的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我们失去的,也提示着可能寻回的。当观者站在他的画作前,往往会经历一场静默的精神仪式——那些被日常生活压抑的乡愁、那些对纯粹之美的渴望,在颜料与目光的交汇中悄然苏醒。
李平笔下的风景已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现,更成为精神生态的隐喻,在这里,时间慢下来,空间舒展开,存在重新变得完整而透明。那些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树林,暮色里渐渐暗去的田野,雪后重获新生的土地,共同编织成一幅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愿景图。李平坚持用最朴素的绘画语言讲述最永恒的人间故事——关于失去与寻找,关于记忆与希望,关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永远无法抵达却又始终存在的精神原乡。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李平(笔名李尚平),祖籍山东昌邑。先后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现为山东大学美育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省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