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美经贸会谈后仅48小时,特朗普就表态若90天内未达成协议将再次大幅提高对华关税,把刚缓和的气氛又冻结了。
双方虽已将关税分别降至30%和10%,美方却固执保留20%芬太尼关税,中方外交部当即回应反制措施继续有效。
特朗普为何反复无常?中美贸易走向何处?
翻脸比翻书还快
这世界上有几个人能比特朗普变脸更快?恐怕找不出几个。中美在日内瓦经贸会谈的墨迹还没干,特朗普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5月12日,双方刚刚发布联合声明,降低了相互之间的关税水平,一片祥和氛围。
而到了5月13日,也就是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特朗普就对媒体放话:如果90天内未与中方达成长远协议,美国将再次大幅提高对华关税。虽然他表示不会恢复到此前145%的离谱水平,但言辞间的威胁意味仍十分明显。
日内瓦会谈本是一场来之不易的和解。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美国承诺取消91%的对华加征关税,将关税从145%降至30%;中方相应取消91%的反制关税,从125%降至10%。双方还同意暂停实施对彼此加征的24%关税,为期90天。这本是一个相当积极的开端,市场也因此出现明显回暖。
然而,这份短暂的蜜月还没来得及让人好好享受,特朗普就再次展现了他"朝令夕改"的特质。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在取消的关税中,刻意保留了那20%的芬太尼关税,这一点被外界视为美方在关税问题上依然心怀鬼胎的明显信号。
面对特朗普的变脸,中方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冷静而坚定:中方对美芬太尼关税的反制措施仍然有效。这简短的表态背后,是中方不会被美方反复无常的态度所影响的坚决立场。如果说特朗普的反复是在玩"变脸"艺术,那么中方则是一直在以静制动,不为所动。特朗普的这种态度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算盘?
算盘打得震天响
表面上看,特朗普像是得了"多重人格障碍",实际上这场变脸大戏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算盘。他上台后就以"美国优先"为旗号,不断挥舞关税大棒。然而这次对华高关税政策刚实施一个月,就急匆匆调头,原因绝非单纯的心血来潮。
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国内经济承受不起这场自伤式打击。高盛的研究报告显示,特朗普的关税战将使美国2025年GDP增长降至约4%。更触目惊心的是,美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因关税政策暴跌了35%,全美最大零售商沃尔玛更是警告说,关税成本每年将导致多支出50亿美元。这些数字像是一记记重拳,直接打在美国自己的脸上。
更为关键的是,特朗普的基本盘——工人阶级正遭受实实在在的痛苦。美媒报道,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下,美国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尤其是依赖中国进口商品的领域。一时间,原本支持特朗普的工人阶级对他的政策极为不满,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在"打肿脸充胖子"。
事实证明,中美经济已深度交织缠绕,美国想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屈服的算盘落空了。特朗普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对华145%的高关税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速中美贸易"脱钩",最终受伤的还是美国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他强调即使再次加征关税,也不会回到145%那个水平。
然而,特朗普又不愿意彻底认输,为了挽回颜面和选民支持,他必须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强硬姿态。芬太尼关税就成了他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一个可以继续对中国施压的筹码。这种叫苦不迭却又不愿低头的矛盾心态,正是特朗普口风突变的真实写照。而在这道防线上,中美之间的较量也日益激烈。
芬太尼关税成绊脚石
在整场中美关税博弈中,芬太尼关税成了最大的绊脚石。美国依然保留的30%关税中,有20%就是所谓的"芬太尼关税"。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中国向美国输送阿片类药物芬太尼为借口,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0%关税,这一"欲加之罪"的指控让人啼笑皆非。
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甚至公开表态,如果中国在芬太尼问题上不与美国合作,中方将承担"严重后果"。这种赤裸裸的威胁言论立即遭到中国外交部的强烈反击。中方明确指出,美国毒品泛滥是其自身多种因素造成的,与中国无关。美国医药企业大量生产阿片类止痛药,医生开具大量成瘾性药物,这种自酿苦酒却要中国来买单,荒谬至极。
面对美国的无理指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首先,中国将15家美国公司列入商务部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取消这些公司所有涉及中国两用物资交易。其次,10家美企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禁止从事与中国相关的进出口贸易和在中国境内投资。
更令美国头痛的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多种农产品加征了10%-15%的关税,并且重拳出击,禁止三家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大豆,美国原木也被暂时禁入中国市场。这对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农业州选民来说,无异于一场经济地震。中国作为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这一禁令让许多美国农场主叫苦连天。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在日内瓦经贸会谈后,这些针对芬太尼关税的反制措施依然有效。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美方不取消无理关税,中方的反制就不会停止。
这种寸步不让的坚定立场,让美国意识到想要中国在这个问题上让步并不容易。这场关税角力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中美贸易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双方都在为长期博弈做准备。
贸易博弈未到终局
中美贸易这盘棋,显然才刚刚开局。眼下的关税争端只是一个序曲,而非终章。双方的博弈已经从短期摩擦转变为长期竞争,这种转变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正在加速摆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份额已从2018年的22%降至目前的15%,而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则持续增长。这种贸易多元化策略使中国在面对美国关税威胁时底气更足。当美国企业因关税成本丧失中国市场份额时,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等欧洲企业却在中国追加投资,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令美国企业焦虑不已。
与此同时,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华施压的步伐不减。近日,美国商务部竟宣布全球使用中国昇腾芯片的国家或企业都将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规定,并表示正在起草新的AI芯片和大模型领域出口管制方案。这种做法暴露了美国阻止中国科技发展的决心,也预示着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然而,特朗普政府似乎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单边主义注定难以奏效。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伤害了中国,也打乱了全球供应链,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利益。据统计,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每年因关税政策多支付近1000亿美元,这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平均承担约800美元的额外负担。
未来90天,中美将继续围绕关税问题进行谈判。但无论结果如何,中国都已做好了长期应对的准备。正如中方所言:"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在应对美国压力方面,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构建了更具韧性的经济体系。这场贸易博弈的最终结果,或许并不取决于谁的关税打得更狠,而是谁能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结语
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实则是美国内外交困下的无奈之举,中美贸易博弈已从短期摩擦转为长期竞争。
中国坚持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原则,已逐步减少对美依赖,构建更广泛的全球贸易网络,应对之策早已胸有成竹。
关税大棒能否真正解决美国问题?还是会让美国经济陷入更深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