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贸易战剧本总在重复着老套路——当某一回合的谈判桌上占不到便宜时,这位商人总统会立刻将枪口调转方向,指向另外一个他比较容易拿捏的弱者,来维持自己的强硬形象。

在中美瑞士会谈刚达成阶段性成果的48小时内,白宫便上演了一出“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戏码:先是向欧盟挥舞起汽车关税大棒,接着突然宣布与印度达成“零关税”协议。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外交攻势,再次印证我之前说的,别以为中国打疼他一次他就会改变,特朗普还是那个特不靠谱,你永远无法预测他下一步要干啥,他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他永远没有确定性。

印度,这个在哪儿都要刷刷存在感的国家,自然不会缺席这场世界焦点。当莫迪政府5月13日还在世贸组织摆出要对美国钢铝关税实施报复的强硬姿态,三天后特朗普就笑容满面地宣布印度已同意取消所有对美商品关税。这种180度态度急转,像极了一部精心编排的政治反转剧。知情人士透露,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原定5月16日赴美谈判,这出“先扬后抑”的戏码显然是新德里为争取谈判筹码使出的障眼法。

莫迪政府的妥协绝非偶然。从今年2月访美时主动降低30多种产品关税示好,到顶着国内压力承诺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和军备,印度早已在贸易谈判桌上亮出底牌。这种绥靖政策背后,是印度对美军事依赖的致命软肋——当阵风战机在印巴空战中表现拉胯,新德里急需F-35战机来维持南亚霸权幻觉。特朗普正是抓住这个心理,用军售订单作饵,让印度心甘情愿吞下零关税的苦果。

而欧盟的处境更像是在钢丝上跳舞。虽然布鲁塞尔摆出要对中国商品加征21%关税的强硬姿态,但当特朗普将枪口对准欧洲汽车产业时,欧盟委员会立即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的应对预案。这种既要维持体面又想避免冲突的纠结心态,在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的表态中暴露无遗——“若谈判失败将采取报复”的狠话背后,实则是为美国预留的一个月缓冲期。比起印度光速妥协的“丝滑”,欧盟的抵抗更像是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

这场全球贸易混战中,美国正在实践着“分而治之”的法子。当中国要求用取消所有单边关税的坚定立场废掉特朗普“边打边谈”的筹码,白宫立即转向印度这个更容易拿捏的对象。数据显示,印度对美贸易顺差高达457亿美元,却愿意将平均关税从17%骤降至4%,这种自断经脉式的让步,暴露出新德里在战略定力上的不够稳重。反观中国,即便面临145%的惩罚性关税,依然保持着全球供应链枢纽地位,这种底气源于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市场纵深。



中国展现出的战略定力恰似定海神针。当美国试图用零关税诱惑分化发展中国家阵营,中国却通过金砖机制巩固多边主义防线;当印度为短期利益放弃原则,中国坚持着“取消所有单边关税”的谈判底线。这种对比不仅凸显出大国博弈的格局差异,更预示着谁才是未来国际经贸秩序的主导者、制定者。妥协换不来和平,绥靖换不来尊重,很显然,莫迪、乃至整个印度目前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