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许子贵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曾经参军的“五伢子”

那张报纸里,许光达的容貌与自己儿子极为相似。

许子贵一番寻找,找到了肖劲光,指着那张报纸说:“这人像我儿子。”

——《壹》——

早年经历与革命启程

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一个贫寒农家,排行第五,乳名“五伢子”。



在那个年代,家庭的贫困注定了他注定要早早面对生活的艰辛。

“五伢子”,这个名字对许光达来说,意味着一段遥远而又简单的过去,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光达以一种更加坚定的姿态,进入了长沙师范学校,走上了求学之路。

1925年,年仅17岁的许光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一年,中国的大地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社会上充斥着对不公和压迫的反抗声,他立志要改变这一切,加入了革命的洪流。

1926年,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这个重要的时刻,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基础,也为他成为一名革命家埋下了伏笔。

刚入黄埔军校的他,面临的是艰难的训练和复杂的政治局势。



在这片充满硝烟的土地上,他迅速成长,从见习排长、排长到代理连长、军参谋长,每一个职务的背后,都是一次心智和能力的巨大挑战。

他不断地经历考验,不断超越自己,最终,他成为了红军的指挥官,参与了南征作战、马良坪战斗、绥远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

从红军到八路军,他经历了多次战斗,身经百战。

他深知,只有在无数次的战斗中磨砺自己的心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革命将领,而这些战斗,也让他渐渐在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贰》——

革命生涯与军事成就

1929年,许光达在安徽芜湖找到了中共的党组织,并在党的指引下迅速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在随后的战斗中,他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天赋,在南征作战中,他和其他红军指战员一起,历尽艰难险阻,在敌军的重重围攻下突破重围,成功完成任务。

尤其是在1931年马良坪战斗中,他带领部队爬上悬崖,在敌人严密封锁的情况下,经过近两个月的周旋,最终突破了敌军包围,完成了重要的任务。

在那时,许光达展示出了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坚韧与决心,这种品质在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愈加突出。

抗日战争时期,许光达不仅是一个指挥员,他还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理论家。

他深知军事的核心在于人民战争,因此他一直积极组织抗日游击战,领导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在晋绥军区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这些战斗,不仅保卫了抗日根据地,更为中国人民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随着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尾声,许光达逐渐从一名普通的指挥员,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领袖。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他指挥过多次关键战役,如高家堡战役、榆林战役、沙家店战役等。

在这些战役中,许光达的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他以精湛的战术和果敢的决断,带领部队屡次逆转战局。

但许光达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战争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战略性方案,并且积极推动了部队的现代化建设。

他深知,只有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才能赢得未来的胜利。

在不断变化的战局中,许光达展示了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并且无数次从死地中逆袭,将自己的部队带向胜利。

——《叁》——

解放战争与军事领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但中国的战场并未平息,国共的对抗进入了新的阶段,西北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战略区域。



许光达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北战场,开始了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关键篇章。

西北战场的复杂性与险峻,早已超出了传统战术的框架,许光达并不急于发动正面攻势,而是通过巧妙的游击战术和灵活的阵地选择,成功牵制了敌人的兵力。

1947年,西北地区形势复杂,敌军占据了防守坚固的高地,装备精良,兵员众多,指挥体系严密。

许光达亲自指挥了扶郿战役,这场战役对整个西北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敌军凭借有利地形准备了重兵防守,但许光达并没有采取常规的正面进攻,而是采用了绕道的方式,通过山地和沟壑展开突袭。

这一策略让敌人措手不及,成功打破了敌人的防线,为解放军赢得了战略主动权。

接下来的榆林战役,敌人试图反击,许光达对敌军的反应早有预料,他指挥部队迅速调整阵地,加强对敌人补给线的攻击。



通过调动机动部队和炮兵的配合,他成功地切断了敌军的退路,迫使敌人最终放弃了对榆林的防守。

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许光达卓越的指挥能力,也彰显了他在困境中破局的智慧。

1948年,许光达参与了兰州战役的指挥工作,这场战役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重要节点。兰州是敌军在西北的最后防线,战略意义重大。

许光达再次展现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和应变能力。

他通过迅速掌握敌人防线的薄弱环节,指挥部队巧妙突破了敌人最强的阵地,最终成功攻占兰州。

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敌人对西北的控制,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肆》——

从“五伢子”到“许光达”的身份确认

许光达的军事成就,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使得他在部队中声名鹊起,但这位革命将领的背后,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家庭故事,这个故事,直到1949年才得以揭开。



1949年,随着中国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许光达在西北的战斗已经接近尾声。

此时,一张报纸改变了一切,许子贵,许光达的父亲,看到报纸上有关兰州解放的新闻,照片中的人物令他震惊。

他仔细观察照片中的人物,认出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

许光达的名字在军队档案中并没有与“许德华”这个名字直接关联,他原本的名字——许德华,早已被遗忘在战火与岁月的流转中。

许子贵在报纸上看到了那张照片,坚信那就是自己失联多年的儿子。

带着这份深深的怀疑与期许,他决定亲自去寻找,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奔波之后,许子贵最终来到了长沙的军管会。

这段父子失散多年的历史,终于通过报纸,找到了一个重新确认的契机。



警卫战士将情况上报至四野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军管会主任肖劲光,肖劲光查看报纸后确认照片人物为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但许德华的名字并不在军中记录中。

经中央军委核实,许光达原名确为许德华,乳名“五伢子”,最终确认许子贵为其父亲。

这个消息迅速传回到许光达所在的西北前线。

几天后,许光达通过军委的批准,终于与父亲相见,这一刻,尽管已历经多年风雨,父子间的那份血脉相连依然如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