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80年2月的北京城。东交民巷深处一栋青砖小院里,炉子上的水壶正"咕嘟咕嘟"冒着白气。
"老领导,今天的《人民日报》给您放桌上了。"警卫员小张轻手轻脚地把报纸摆在红木茶几上,眼角余光瞥见砚台里的墨汁已经干涸,"要不要我给您磨墨?"
窗前的身影缓缓转身。吴德披着件藏青色棉袄,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摆摆手:"不用了,我自己来。"
小张犹豫片刻,还是忍不住开口:"外头腊梅开得正好,您要不要..."
"你先去忙吧。"吴德打断他,拿起报纸,等房门轻轻合上,老人摘下老花镜,长长叹了口气。
窗玻璃上映出他疲惫的面容——这已经是辞职获批后的第三个月了。
"老吴!"记忆里爽朗的呼唤突然在耳边响起。
那是1976年的春天,老战友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回让你主政北京,可是中央对你的信任啊!"那时的阳光多亮啊,亮得刺眼...
"啪嗒",一滴墨汁落在宣纸上,打断了回忆。吴德连忙提笔,在染黑的纸边写下一行瘦金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笔锋刚劲,却微微发抖。
"爷爷!"稚嫩的童声从院外传来。吴德的手突然顿住——是小孙女来送午饭了。他急忙擦了擦眼角,整了整衣领。
"爷爷,今天有您爱吃的白菜炖豆腐!"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蹦跳着进来,突然指着书案惊呼,"哇!您写的字真好看!"
吴德露出久违的笑容:"这是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想学吗?"
小姑娘歪着头:"比学校教的难多啦!不过..."她忽然压低声音,"妈妈说您以前管着整个北京城呢,怎么现在天天在家写字呀?"
院子里的腊梅"簌簌"落下几片花瓣。吴德的手轻轻抚过孙女的头发:"因为爷爷老啦。来,先吃饭。"
夜深人静时,老人独自在院里踱步。
"叮铃铃..."屋里电话突然响起。这么晚会是谁?他快步走回书房,听筒里传来老战友激动的声音:"老吴!听说你要出山了?中央正在考虑..."
"老李,"吴德打断对方,"我现在的任务,就是把毛主席诗词练好。"
第二天清晨,小张发现书房灯亮了一夜。推门进去时,只见吴德伏在案头睡着了,手边摊开的《人民日报》上,用红笔圈出了一则关于农村改革的报道。
02
吴德离职后,便隐居了。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多年,吴德整日闭门不出,家中的院落似乎成了他全部的世界。他每天习惯性地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望着天空,看着花开花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
一天上午,胡耀邦特意来到吴德家里看望他。进门后看到吴德坐在窗前发呆,胡耀邦关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吴老啊,这些年你怎么一直躲在家里?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你可要出去多看看,走一走,不能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啊!”
吴德转头看到是胡耀邦,脸上露出一丝久违的笑意:“耀邦同志,你怎么来了?我这把老骨头了,外面跑不动了啊。”
胡耀邦听了,连连摇头道:“话可不能这么说!现在外面大变样了,你不出去亲眼看看,是体会不到这种变化的!让孩子陪你去走一走吧,不要老闷在家里。”
吴德听着,心里一阵感动。他轻轻叹息道:“说实话,这么多年过去,我也真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子,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听你的,出去转一转。”
于是,在女儿吴铁梅的陪伴下,吴德终于踏出了那个困住他十几年的院门,开始了久违的旅途。他们去了广州、海南岛、西安,一路上所见所闻让他大开眼界:高速公路宽阔平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们的脸上充满了笑容和希望。
在海南岛的海边,吴德坐在椅子上,凝视着波光粼粼的大海,内心十分感慨:“铁梅啊,这些年我真是把自己给关住了,没想到祖国的变化这么大!你看这些年轻人多快乐,国家的发展,真让我这个老头子都重新燃起了希望!”
吴铁梅轻轻握住父亲的手,温柔地说道:“爸,你高兴就好,以后咱们多出来看看。”
03
但1992年的一天,吴德忽然感到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医生郑重地告诉他患上了血液病。吴德听到消息,面色平静,只淡淡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医生迟疑了一下,缓缓地回答:“吴老,情况不是太乐观,您一定要安心休养。”
经过短暂的治疗后,吴德来到北戴河疗养。在海滨疗养所的一个傍晚,他坐在房间里,看着落日渐渐消逝在大海中,轻轻叹息道:“我的人生,怕是也快走到尽头了。”
身旁的女儿听到这话,眼眶泛红:“爸,你别这么说,你还要多陪陪我们呢。”
吴德慈爱地笑了笑,轻轻拍了拍女儿的手:“铁梅,人生在世,谁都逃不过这一天。我活了这么多年,也看到了祖国变好了,心里很踏实。只是我想好了,等我走了,不要搞什么仪式、追悼会了,我也不喜欢热闹,还是让大家安安静静地送我走吧。”
吴铁梅泪眼婆娑地看着父亲:“爸,我们怎么舍得你……”
吴德微笑着继续说道:“还有啊,我的身体就捐给医学研究吧,这样也算最后一次为国家做点贡献了。”
1995年11月29日,吴德平静地在北京闭上了双眼,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2岁。正如他生前的嘱托,没有遗体告别仪式,也没有隆重的追悼会。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将生命中最后一点光亮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