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雕塑) 高3.6米 2007年 吴为山
五月的太湖畔,烟波浩渺,山水相映。在江苏省无锡市鼋头渚旅游风景区,一尊高3.6米的雕像巍然矗立,以行者的姿态与天地对话,引人驻足。这是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2007年创作的《徐霞客》。塑像中,徐霞客头戴母亲赠送的巾帽,手持拐杖,身披箬衣,双腿坚实有力,仿佛正踏上那段他穷尽一生探寻的壮丽旅程。这尊雕像,不仅凝固了“游圣”的探索英姿,更将中华文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密码,铸成永恒的文化图腾。
1613年5月19日,22岁的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出发,开始游历大山名川,足迹遍及现今的浙江、上海、陕西、河南、广东、湖北、云南、北京等19个省区市。他沿途记录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最终成就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描绘了明代中国的地理与人文风貌。他走过的每一片土地,都被赋予了生命与历史的温度;他记录的每一座高山、每一条河流,都是中华文明的延伸与展现。
吴为山的雕塑不仅在历史记载的细节中精准还原了徐霞客的形象,更通过写意雕塑的手法捕捉了他对山河的探索精神。雕塑将徐霞客跋涉千里的姿态定格于山水之间:微微内八的步态,自然飘动的箬衣,坚定落地的拐杖,无不展现行者的独特风姿,他仿佛告诉人们:探寻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歇。雕塑虽是静止的艺术,但观者仿佛能看到徐霞客穿行于群山之中,聆听风声,感受大地的脉动。这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探索精神的礼赞。
2011年起,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以纪念徐霞客在1613年的这一天首次远行。这不仅是他个人探索之路的起点,更成为中华文化中“行万里路”精神的象征。每一年的5月19日,人们奔赴山川湖海,触摸自然的脉搏,感受文明的厚重,这既是对徐霞客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延续与践行。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玄奘西行取经,从郑和七下西洋到马可·波罗的东方探秘,历代行者的脚步不断推动中外文明交汇与传播。徐霞客作为这些探路者中的杰出代表,他走过的路,不仅记录了各地的地理风貌,更书写下珍贵的文化记忆。他的足迹,成为后人探索锦绣山河的精神引导;他的文字,构建起中华大地的地理志与文化史。
今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是“锦绣山河,美好旅程”。正如吴为山所言:“每一个旅游者都是一粒文明的种子,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又是文化的寻梦者、朝圣者。”从东极抚远到西陲喀什,从北疆漠河到南海三沙,无数的行者正用他们的脚步,描绘着一幅属于新时代的山河画卷。他们是风景的记录者,更是文明的建设者与传播者。
今天,我们以5月19日为约定,追随徐霞客的足迹,走向锦绣山河,向更广阔的文明远行。
2025年5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踏遍锦绣山河,铭刻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