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大家最近有带娃逛博物馆的计划吗?

浪花朵朵特意采访了《开课了!博物馆》的两位作者,安迪斯晨风和瑶华老师。

他们为了创作这套书,逛了很多博物馆,在挖掘文物背后的知识并讲给孩子们听上,有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也很喜欢带孩子逛博物馆,像所有爸爸妈妈一样,给孩子讲文物的故事。


安迪斯晨风

本名安晓良,科普作家、评论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协会会员。微博阅读领域百万粉大V。


瑶华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


浪花朵朵:

两位老师有什么带娃逛展的心得和大家分享吗?


瑶华:

我觉得家长可以放松一些,不用把计划做得那么紧绷,但逛博物馆一定记得预约,如果可以,最好能错峰出行,找人少的时间去。

我喜欢在参观前,和孩子一起大致了解一下要逛的博物馆,看看里面有哪些文物,有没有我们格外感兴趣的,如果有,我们会查一些资料,多了解一些。

带孩子一起逛博物馆,要尊重孩子的节奏。允许孩子长时间看一件文物,也允许孩子反复看一件文物;也允许孩子累了,不想看了,或者心不在焉。一次看不完也没关系,千万别有“今天必须重点了解10个文物”或者“来都来了,必须有足够的收获”这样的“作业心态”。

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提五花八门的问题,我们可以多多留心。有些问题,我们当时就能解答;也有一些,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遇到不了解的,我会很坦诚地和孩子说,我也不知道,然后把问题记下来,回家后和孩子一起找答案,经常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我非常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很享受和孩子一起了解未知事物的过程。



有小朋友看到载乐骆驼佣后问:“骆驼上真的能坐八个人吗?”

《开课了!博物馆:国宝里的艺术课》


安迪斯晨风:

带孩子逛博物馆前,我会从博物馆的官网上搜集一些信息,比如它有哪些镇馆之宝,我们想看的文物是哪个朝代的,在哪个展厅,有多大。那到了现场,我们就会重点去看这些文物,就能发现通过资料想象出来的和我们真正看到的,是不是一样,又有哪些区别。这是一个很好的用真实体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过程,会给孩子留下更深的印象。

我也同意瑶华老师说的,千万别给孩子留作业,别给孩子施加压力。如果逛完博物馆,就让孩子写感想,那会直接浇灭孩子的热情。

小孩子喜欢学东西,但是不喜欢大人逼着他学。每个孩子都有求知欲,看到感兴趣的东西,便想更多地了解。我们创作《开课了!博物馆》,也是想让孩子发现,文物后面还有这么多故事,从而唤醒孩子们探究的愿望。


浪花朵朵

那么,看文物,两位会重点看哪里呢?或者说,会从哪些维度去了解一件文物呢?


安迪斯晨风

我首先关注的是文物诞生的时代,比如《开课了!博物馆》里的长信宫灯。我会想,为什么西汉的人会创造它?它是做什么用的?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是装饰品的文物,其实在诞生时都有很实际的用途。

然后我会看它的材质和材料。材质和材料也和时代密切相关。不同的时代,人们喜欢用的、能用的材料不一样,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但了解文物的材质,需要把文物放在它所处的时期去了解。比如青铜器,咱们今天看到的,都裹着厚厚的青色的锈迹,但这不是它们本来的样子,它们曾经是闪闪发光的。

最后我比较看重的是“审美”。有些文物我们今天看觉得有些奇怪,但实际上当时的人并不是故意把它们做奇怪,而是审美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地区也会有自己的审美。有些文物做得很逼真,比如秦兵马俑;也有一些注重意境美,像一些水墨画;还有一些,我们以为用了夸张的手法,其实背后另有说法,比如东汉的击鼓说唱陶俑。



“看着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说唱俑 笑得起皱的脸,不知不觉就会被他感染,想跟着他一起大笑!不过,他的生活并没有他的笑容那般美好。 ”

《开课了,博物馆:国宝里的艺术课》


瑶华:

我会重点思考文物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知识,不只是它的故事,还包括它客观的用途等;我还喜欢做一些对比,看看不同的文明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都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比如,在《开课了!博物馆》里,有个托克托日晷,我会观察它的样子,然后思考它的用途。它是一个“地平式”的日晷,而常见的则是倾斜式的。很多古文明都独立发明了自己的日晷,反映了太阳在古人计时中的重要性。



“托克托日 晷 是 汉代日晷中保存下来的唯一完 整的实物,也是现存的我国最早、 最完整的日晷。 ”

《开课了!博物馆:国宝里的科学课》


浪花朵朵:

两位老师创作《开课了!博物馆》,也和带孩子逛博物馆的经历有关吗?


安迪斯晨风

孩子给了我这套书的创作灵感,也给了我很多建议。

其实一开始,我带孩子逛博物馆,也很苦恼,没逛一会儿孩子就觉得没意思了。可明明出发前,孩子还兴致高昂,刚进入博物馆时也说自己很喜欢里面的氛围。

后来我发现,我们大人喜欢逛博物馆,是因为有一定的阅历积累,能从文物上看到文化、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但孩子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件物体,自然提不起兴趣,所以,我就和瑶华老师一起创作了这套书,希望借这套书,带孩子们跨学科地挖掘文物的奥秘。


瑶华:

我本人是数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读的是科技史里的数学史方向,主要负责创作《开课了!博物馆》系列里的《国宝里的科学》和《国宝里的数学》。说实话,我是带着一定的使命感创作的,我希望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数学的伟大。在《国宝里的数学》里,有一篇讲“西汉象牙算筹”,虽然这个算筹在文物中样子很不起眼,就是一些小棍,但却是支撑了我们数千年的运算基础,我在书里也写了古人用它计算的具体步骤。

《开课了!博物馆》的问世,前前后后花了4年的时间。写这套书时,我的孩子还很小,还看不懂书。但在书出版时,他已经非常喜欢阅读,还特别喜欢看数学类的科普书了。我们也一起逛了很多次博物馆。



这些不起眼的小棍,就是支撑了我们数千年运算的基础,现在很多小朋友刚开始学数学时,也会用到类似的小棍。

《开课了!博物馆:国宝里的数学课》


浪花朵朵:

《开课了!博物馆》里有42件文物,两位老师是从哪些角度考虑,选择重点讲这些文物的呢?


瑶华:

总结起来的话,我们在选择具体写这些文物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个文物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大家觉得它很有趣,很想了解它。

其次,它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有知识的延展性,和我们要体现的重点,也就是和科学、历史、数学、艺术这四个主题,有很强的相关性。

有些文物很漂亮,大家很喜欢,但不能融会贯通多个领域的知识,我们也没有选。


安迪斯晨风

我们创作这套书的初衷,是把文物作为切入点,挖掘、连缀各个学科的知识。让孩子把对文物的兴趣扩展到对各领域的知识上。

所以,我们会重点考虑文物背后的知识脉络,文物关联的故事和人物。像长信宫灯,除了和古人的照明科学相关,还能联系起我们熟悉的人,比如汉景帝的妈妈窦太后,她就住在长信宫。还能让我们发现,原来中国人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开始解决燃烧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了。



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开课了!博物馆:国宝里的科学课》


浪花朵朵:

给孩子讲文物,两位老师又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呢?


安迪斯晨风

讲故事很重要,把文物的故事讲出来,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了。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听故事。

在这个基础上,我会想办法让文物的故事更鲜活、更有力量,我希望给到孩子的是很好玩的东西。文物不仅是文物,还关联着很多的人,很多的知识,它们见证的是流动的历史。


瑶华:

我们可以把文物看作祖先留下的一点微光痕迹,去发现它的延续性。去年刷屏的河北博物院的“公乘得守丘刻石”(战国时期的石刻作品),被称为“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漂流瓶”,它的最后一句是“敢谒后贤者”也就是“后世的君子你们好”的意思,让我深深地感到历史的延续性。

比如前面说到的,我在书里写了“西汉象牙算筹”,其实在同一篇,我还提到了清代的手摇计算机,它是康熙皇帝主持制作的当时世界较为先进的科技仪器中的一种。从“西汉象牙算筹”到“清代手摇计算机”,我们也可以像这样多多关注文物与文物的历史延续性。




康熙 皇帝命宫廷造办处自制的计算机,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平方、立方、开平方、 开立方等运算。

《开课了!博物馆:国宝里的数学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