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彼时的中国正处在鸦片战争和外来侵略的绝望当中,全国上下笼罩着一片阴霾。上到皇帝后妃掌权者,下到平民百姓,都哀嚎一片,所有人都在为未知的未来绞尽脑汁。
而在同年十一月,一个看似平常的早晨,一名孩童呱呱坠地,全府上下一片欢欣庆祝着这个小生命的到来。
或许是这种喜悦触动了上天,一向阴冷绵连的常州居然破天荒的出来了大太阳。此时,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孩童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会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
年少成名,兴办实业
清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太平军进入常州,察觉危机的盛家父子举家逃往江阴,准备逃往盐城。
当时,盛宣怀父亲历任湖北粮道一职,于是将其接入湖北。此后盛宣怀便一直居住在此,准备考取功名。
但是往往天意弄人,盛宣怀尤其不擅长考试,以至于到二十多岁还只是一个秀才,这让一心望子成龙的盛父深受打击,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很快,盛宣怀便显露出他卓越的处理政务能力。
原来,盛父任职之地处于四川淮北交界之处,两地一直久争不下。为此,盛父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
少年盛宣怀看到父亲如此焦头烂额,便提出让川淮并行,并说的头头是道,这让一向眼光独到的盛父没了主意,随机召集幕僚参考方案可行性。
果不其然,众人都觉得可行,于是盛父果断采纳其意见,难题也得以解决。
由此,盛父也看出了盛宣怀卓越的政治才能,于是拜托当时好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给自己儿子谋份差事。李鸿章非常欣赏盛宣怀这种有胆识,有魄力的年轻人,于是欣然接纳了他。
1970年,26岁的盛宣怀进入李鸿章幕府,协助帮办洋务,深得其赏识,不到一年间便升任到知府位置。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中,清政府也认识到墨守成规不可取,于是在“洋务派”等人倡导之下,兴办实业。
盛宣怀便是在此种背景下先后创办了“湖北煤矿总局”“大冶铁厂”“北洋大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天津大学)“南洋公学”。
在清政府灭亡后,盛宣怀也一直走在时代前沿,积极兴办铁路,矿业,轮船,煤炭,冶金等等。
可以说,盛宣怀在近现代历史长河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不管他处于何种目的,从属于哪个党派,他是真真切切为近代中国兴办工厂,学校,支持新型教育,这也是他无法让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宽阔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发挥作用,在看待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用现在眼光考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人做的事情。
也许,在时代的洪流当中,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本心,并在尽可能条件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想,这就是生命本来的意义,如果从这个角度说,盛宣怀当之无愧于“中国实业之父”的头衔。
治家严谨,无出其右
尽管心怀大志,但盛宣怀其实是一个十分苛刻的人,这一点在他们家佣人的身上体现地最为淋漓尽致。
盛家找女佣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他们容貌艳丽,还很注重才学品德,进盛府的仆人无一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而且,盛宣怀对仆人极好,并不像其他高门大院仆人一直熬到六十岁才能出府。在他府上,女佣一旦到了适宜年纪,盛宣怀便会遵照其意愿为其物色合适人选。
在盛家的女佣中,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便是吕葆贞和倪桂贞。他们二人皆出自于没落贵族家庭。尤其是倪桂珍,父兄一度身居高位,自己也是熟读外语,还出国留学过。
相比于倪桂珍,吕葆贞就略显寡淡,她并没有像倪桂珍那样显赫的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为谋生计,来到盛府。
刚到盛府的吕葆贞总是怯生生的,后来时间一久,她便发现盛家并不像其他高门大户,对下人极好,甚至给他们读书识字的机会。
加之吕葆贞本人也是十分聪慧能干,不仅将府中事宜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识文断字,对一些事情很有见地。
也正是因为如此,初入府中的赵庆华对吕葆贞可谓是一见倾心,强烈要求盛宣怀将其许配给他。
当时赵庆华时任交通部次长,也算得上位高权重,再加上他人品外貌都算得上一流,于是盛宣怀便找来吕葆贞商量,吕葆贞思躇良久,最终答应了这门婚事。
由于吕葆贞出身不高,而且当时赵庆华已经有了明媒正娶的夫人,吕葆贞便以妾室身份入了赵府。
入府之后,吕葆贞兢兢业业,帮助正头夫人将家事打理的井井有条,且她本人也是十分端庄和煦。
于是很快得到了赵家人的认可,在此后的岁月中,吕葆贞先后为赵庆华生下三子四女。其中最受宠,最著名的便是“赵一荻”,也有人将他叫做“赵四小姐”。
据说,赵一荻出生时便是霞光满天,赵父以为是祥瑞之兆。于是对这个女儿格外关注。
且赵一荻十分聪慧,学什么都是一点即通,很快出落成了有名的才女,而她本人也是十分孤傲,目无下尘。直到在一次舞会上,赵一荻遇见了她的一生所爱——张学良。
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有了原配夫人于凤至,且两人育有子女,张幼仪并没有半点不是,深受张家人喜爱。
两人的事情一出便受到了赵家人全体反对,首先便是赵庆华,他本人虽然妻妾无数,当时他不希望精心培养出来的掌上明珠与张学良搅合在一起,尤其张本来就有原配夫人。
而赵一荻生母吕葆贞自己便是妾室出身,自然不希望赵一荻步她的后尘,希望自己女儿当正室夫人。
但是这些反对声音并没有阻止赵张二人所谓的爱情,并且愈演愈烈,赵一荻不顾所有人反对,冒着被赵庆华断绝父女关系的风险坚持与张学良私奔。
赵一荻的任性可谓是害苦了身为母亲的吕葆贞,赵庆华将对女儿的怨怼全撒在了吕葆贞身上,此后,吕葆贞再没有见过赵一荻,一直跟随儿子生活。
老人的眼光一向准确,与张学良在一起的赵一荻并没有得到全心全意的对待,反而矛盾重重,张学良并没有改正掉自己花花公子的毛病,甚至在与赵一荻旅居海外后还是情人无数。
对于赵一荻来说,年少时的叛逆与青春全部交付给这个男人。
二十世纪末赵一荻与世长辞,葬在公墓当中,张学良也随后而去,按照遗嘱,他与赵四小姐合葬在一起。
正所谓“生不同寝,死后同穴”,张赵两人的结合有热恋,有争吵,张学良也曾经无数次摔门而去,但是在此刻他们二人却相生相伴,真正的走到了一起。
倪宋二人,惺惺相惜
相比于赵一荻的桃色新闻,另一位女佣倪桂珍则是真真切切的影响到了中国。
倪桂珍是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来到盛府,在盛府工作期间,意外结识到宋嘉树,由于两人都有出国留学经历便交谈了起来。
一开始,倪桂珍并没有对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动心。但是当得知他家境贫寒,从小跟随舅舅去爪哇国历练便改变了态度,尤其当她得知宋嘉树是一个基督徒之后更是兴奋不已,二人感情迅速升温。
从小游历四方的宋嘉树十分讨厌裹小脚的女人,而倪桂珍的天足反而满足了宋嘉树的要求,于是二人便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
1887年,二人在基督教堂宣誓成婚,婚后育有三子三女。倪桂珍本人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她曾对丈夫说,“一定要将他们教导好”。
秉持着这种信念,原本是牧师的宋嘉树开始从商,生意也是小有起色。
可以说,孩子的优秀与成功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尤其是宋家的三个女儿,后来被称为“宋氏三姐妹”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而她们的夫婿也是大名鼎鼎的孔祥熙,孙中山,蒋介石。
凭借此种关系,宋家可谓是如日中天,成为当时的金字塔家族。
姐妹情缘,大相径庭
大姐宋霭龄从小便赴美留洋,与一般女孩不同,她有着绝佳的政治敏感度,毕业之后跟随孙中山处理政务。
她的丈夫是“山西首富”孔祥熙,手握山西经济命脉,此人还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世孙,在商界政治界声名显赫,担任多种职务。
宋嘉树对这个女婿十分满意,认为他不仅才华横溢且经验老道。相比于父亲,年仅24岁的宋霭龄就显得务实多了,她深知握住财产便是掌握一切,她丝毫不掩饰对金钱的欲望,尤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只有财富让人安心。
1914年夏天,二人便在横滨举行了婚礼,来往宾客并不多,但是宋霭龄并不在乎,她要的是金钱财富和地位。与孔祥熙结婚之后,她便辞去秘书职位,安心在丈夫身边从商,成为了著名企业家。
此外,在妹妹们的婚姻中,宋霭龄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说孙中山与宋庆龄是意外的话,那么蒋介石和宋美龄则是她一手安排。
1922年,蒋介石在宋家偶遇宋美龄,为了能傍上宋家和孔家的大树,他果断抛弃了自己的妻子,转而疯狂追求宋美龄。
不出意外,这门亲事遭到了宋家不少人的反对。但随着孙中山的逝世,蒋介石主管党内一切事务,身份自然水涨船高,与宋美龄的婚事也逐渐明了。
1927年,蒋介石对宋美龄写下求爱信,其字字恳切,让本来动心的宋美龄答应下嫁与他。
四十天之后,蒋介石复出,宋美龄则变成了“第一夫人”,从此这段政治联姻也就稳固下来,两人的婚姻也一直维系到了蒋介石去世。之后,宋美龄便移居海外,再没有回国。
与大姐和小妹相比,宋庆龄自小便十分沉默寡言,她热爱读书,经常在课堂中发表见解,得到老师同学们认同。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宋庆龄出于对英雄的仰慕,专门写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情》一文,盛赞孙中山,称其为和平化身。
此外,宋庆龄还十分向往共和制度,将其当成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她力主自由,平等,主张女性权益。
辛亥革命之后,宋庆龄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这和孙中山不谋而合,两人于是就成了革命伴侣。
宋庆龄在此后的采访中说:“与孙中山并不是爱情,她仅仅想为新中国出份力,孙中山恰好能做到这一点。”
这份革命热忱不仅支撑宋庆龄与孙中山步入婚姻殿堂,即便是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也一直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在教育界,儿童心理方面一直有着卓越贡献,并且作为嘉宾之一,参与了开国典礼。
结语
回顾往事,恐怕就连盛宣怀也想不到,自己无意的举动会对中国历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也许,历史就是由这样不经意间推动,这种神秘力量无形中促成了每一个历史节点。
不得不说,盛宣怀为人是温暖的,尤其在识人方面有独到见解,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盛宣怀本人的远见卓识,此后的盛家又如何能经久不衰呢?
况且盛家后人也多多少少受到了两家照拂,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投桃报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