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后台读者提问:朋友是二线城市公务员,每个月到手工资5700元,但他每月的公积金双边缓存金额却高达5800元,这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看到这个数额,估计不少人都为之一振。
像这种公积金双边比到手工资高的,确实不多。主要是跟单位的公积金缴存比例,以及缴存基数有关。
今天就具体的聊一聊,为什么读者的这位朋友公积金双边这么高。
先说下公积金的缓存比例。按照社保法要求,公积金缓存比例在5%-12%,通常单位跟个人缴纳的比例是相同的。个人缴纳5%,单位也要缴纳5%,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公积金双边,也就是你公积金缴纳的总额。
机关事业单位,普遍是按照12%最高档进行缴纳。如果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按照8%的标准缓存也很常见。
同样是7000元工资,企业按照5%标准,公积金双边每月缓存700元。公务员按照12%标准,每月缓存1680元,一个月差距就将近千元,可见缓存比例的重要性。
标准都是按企业要求来执行,你愿意多缴,企业并不愿意为你多掏。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在社保方面都是卡着最低档缴纳。
再说下缓存基数。像读者的公务员朋友,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公积金,跟缓存基数有直接关系。
公务员公积金缓存基数有三个标准。
1、按照基本工资:多见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公务员,以及乡镇公务员,这种缓存比例也是三种标准里面最低的,基本跟企业的差不太多。
2、按照全额工资:大多数公务员是按照这个标准缓存,在基础工资之上,叠加了补贴津贴等实际待遇。
3、按照实际收入:一线发达城市公务员,大多都是这个缓存标准。包含了工资、奖金、补贴、津贴等所有在单位内合法收入。按照全年收入除以12,计算缓存基数。
公积金双边高于到手工资的,基本都是按照第三种标准缓存的。
除此之外,还有补充公积金。
适用的机关单位不多,通常补充公积金缴纳比例在5%-8,但某些地区最高缓存比例高达30%。当然这样的地方属于个例,也不做具体讨论。
补充公积金并不是强制缴纳,用人单位要根据情况和政策进行自主申请。
高额的缓存标准,再加上单位的补充公积金,就会出现读者朋友这种,公积金双边高于实际到手工资的情况。
公务员的收入,并不像大家实际看到的,每月到手五六千。这是扣除了高标准的五险二金之后剩余部分,到手工资真的不算低。工作性质也稳定,只要不出现重大问题,基本上岸后都能在单位熬到退休。
如果有考公打算的朋友,清楚岗位基本情况后,最好对岗位待遇能有所了解。即使是公务员,不同岗位的福利待遇也差别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