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明朝正德九年也即1514年的苏州城里,一位五十四岁的书生终于成功走上了仕途,在此之前他前参加科举9次皆不中。

此人就是文徵明,这位后来被誉为“明朝文人画第一人”的大家,他出身于江南望族,自幼却资质愚钝,八岁方能开口说话,少年时更因字写得不佳被考官斥为“不合程式”。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书法本是科举入场券,他却因这份“缺陷”屡屡碰壁。


他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被列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他与唐虎伯的那种少年风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伯虎于年少时就出尽了风头,而文徵明直到老年时才崭露头角,世人皆以为四大才子唐伯书书画第一,但直至晚年才知文徵明才是诗书画三绝第一。


文徵明一生书作无数,于90多岁时还在写着蝇头小楷,所以他最出圈的当属他的小楷,在当今的小楷圈中应都临习过他的小楷《草堂十志》吧。但于晚年而言,他不仅只是小楷出色,如他笔下的这篇行书《滕王阁序》更为经典,时人称此作字迹早以胜过赵孟頫


《滕王阁序》本是初唐神童王勃的即兴之作。上元二年(675年),二十六岁的王勃在前往交趾探父途中路经洪州,酒酣之际一气呵成这篇惊世骈文。

然而命运弄人,王勃在赴任途中遭遇风暴,溺亡于南海,这篇序文竟成绝唱。谁能想到,千年后,一个与王勃性格截然相反的文人,会在暮年与这篇文字结下不解之缘。


文徵明自幼受父亲文林熏陶,拜李应祯为师习得晋唐笔法,又转益多师,融合了王羲之的飘逸、赵孟頫的圆润与米芾的跌宕。不同于王勃的少年得志,文徵明直至五十四岁才被举荐入京,却因官场不谙世故,三年后便挂冠而去。他将满腹经纶倾注于笔端,用尽六十余载春秋,方换来那卷惊世长卷。


文徵明一生曾多次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题进行书法创作,而此作是写于晚年时期,可谓是其中诸作的最佳之作。此时的他,已无少年时的锋芒毕露。笔锋轻触纸面时,如春蚕细嚼桑叶,不疾不徐。

行笔间,中锋走笔如锥画沙,转折处刚柔并济,既有《圣教序》的潇洒圆劲,又兼赵孟頫的精熟华美。墨色随着情绪起伏自然晕染,时而饱满浓郁如新雨初霁,时而淡雅空灵似薄雾轻岚。


这卷长2米多的行书巨制,起笔处轻如游丝,却力透纸背;行笔时中锋稳健,若屋漏痕般古朴;收笔则或含蓄内敛,或潇洒外放。那略带欹侧的结体,似在诉说江南烟雨的温婉;字里行间的气韵贯通,则暗合着太湖波涛的起伏。


若将王勃的《滕王阁序》比作少年的意气风发,那么文徵明的临摹更像是暮年的沉静回望。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是青春的浪漫挥洒,而文徵明则用枯笔飞白勾勒出岁月的留白。他没有刻意模仿王勃的飞扬跋扈,却在从容落笔间,将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豁达注入墨色之中。


明代中叶,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文人卖字鬻画已成风气。但文徵明却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清高。权贵重金求字被他婉拒,邻里乡亲持土产相赠却欣然命笔。这种不慕虚荣的品格,恰似他书法中含蓄内敛的美学特质。他用一支毛笔,将苏州文人的风骨与江南山水的灵秀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中和之美”。



而且他手书的这幅作品没有刻意求工的匠气,反而因书写状态的自然放松而更显神采。那些不经意的飞白,那些随性的连笔,都成为作品生动气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状态,正是后世书家难以企及的境界。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