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贵阳市在达德学校旧址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博闯关体验,围绕“四大文化”和“一河一道两片”,打造沉浸式场景,以互动任务打卡的形式,让市民游客在游戏中体验贵阳市各类博物馆的内涵与特色。
活动中,市民游客可到现场免费领取贵阳市14家博物馆3D折叠地图,根据地图导引,找到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贵阳市达德学校旧址陈列馆、五彩黔艺博物馆、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贵阳市刘玉智藏报馆、王阳明纪念馆9个特色博物馆参展点位,完成互动挑战就可解锁专属纪念品。另外,市民游客可以化身“时空拼图师”,通过NPC领取任务,穿越9个特色博物馆,完成破译红色密码、拼合苗疆纹样等任务,收集9枚主题徽章碎片,合成专属达德纪念章。
9个特色博物馆既是历史记忆的守护者,也是文化创新的孵化场。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感受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的交响共鸣。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藏品主要分为古生物化石类、矿石矿物矿晶类、岩石类、近现代文物类、地质资料类。馆内设有序厅1个、常设“神秘贵州”“多彩贵州”“富饶贵州”“奋进贵州”展厅、临时展厅1个、互动展区1个。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资料图片
神秘贵州展览以“古生物王国”为主题,分为沉积巨著、生命源头、龙的故乡、陆地寻踪四个部分,带领观众聆听远古贵州的生命故事;多彩贵州展览以“喀斯特王国”为主题,分为沧海变迁、追根溯源、经典地貌、地质旅游四个部分,从地质科学的角度展示地质景观的分布、成因、类型,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富饶贵州展览以“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为主题,展示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让观众领略地球科学的神奇魅力;奋进贵州展览以贵州自然资源发展历程为主题,分地质矿产篇、地理测绘篇、土地管理篇三个部分,通过重大历史事件,讲述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地址:观山湖区云潭南路与兴筑路交会处
王阳明纪念馆
该馆坐落在修文县城龙岗山下,毗邻阳明先生谪居龙场所居住的阳明洞,是弘扬传承阳明文化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占地3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800平方米,由“山下求索”“龙场悟道”“经世致用”“此心光明”“王学传承”五部分组成,通过生平述略、谪居龙场、教育活动、军事生涯、文学艺术、学术成就、深远影响等内容,昭示了五百多年来阳明学说的成长历程。
阳明洞迄今留存文物古建筑9座、摩崖石刻43幅、碑刻23通,是珍贵的阳明历史遗迹。2006年与贵阳东山阳明祠一起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弘扬传承阳明文化的重要载体。
地址:修文县龙场镇阳明文化园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统在息烽设立的一座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管理最严、杀人最多的秘密监狱。从1938年设立到1946年撤销,关押过杨虎城、罗世文、车耀先、张露萍、许晓轩、黄显声、马寅初等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1200多人,其中600多人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
息烽集中营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坚持真理、坚定信念、顽强抗争、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维护了革命者的尊严,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不朽篇章。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占地510.5亩,分为《烽火不息》展厅和旧址两个部分。《烽火不息》展厅面积3800平方米,分为序厅、一二三四展厅、缅怀厅和临展厅7个部分。息烽集中营旧址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23栋127间房(其中:集中营旧址17栋95间,含“斋”房9栋52间;玄天洞6栋32间)。
息烽集中营先后被评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5年)、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全国廉政教育基地(2010年)、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21年)、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2022年)和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2年)。
地址:息烽县永靖镇阳朗村
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
馆内占地2500平方米,2022年1月12日面向公众开放,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展厅分为“烽火仁心 人道光辉”“救死扶伤 博爱恤兵”“功勋卓著 奉献永续”三个部分,陈列着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工作有关的实物、图片、资料等,在声、光、电的辅助下,生动展示了救护总队和卫训所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作出的贡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连同其他机构,整合救护资源,于1937年12月6日在汉口成立临时救护委员会,专负战时军事救护之责。随着战事的蔓延,救护总队一路西迁,经长沙、祁阳、桂林、柳州、河池、独山、都匀、贵定,最终于1939年2月入驻图云关,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撤离。6年间,图云关是全国红十字救护中枢和世界援华医用物资集散中心,向抗战前线输送了大批医护人员和医用物资。图云关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遗址是中国红十字会百年历史上时间最长、人物故事最多、历史档案最完整的重要历史活动地之一。
地址:贵阳市森林公园内
贵阳市达德学校旧址陈列馆
学校旧址原为南霁云祠,始建于元朝,是贵阳城现存唯一的元代建筑,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改称“忠烈宫”,是一座由三进院落形成两个四合院的古建筑群。
贵阳市达德学校旧址陈列馆。 杨阿敏 摄
达德学校校址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贵阳实业教育家黄干夫、黄齐生等创办的私立专门学校。该校近半个世纪的办学经历,融入贵州近代史上历次重大变革,始终站在争取民主、进步的前沿,从辛亥革命到护国运动,从抗日救亡到迎接解放,学校锤炼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王若飞、黄齐生、袁咨桐、李策等人是其中著名代表。达德学校是贵州近代教育和民主革命的摇篮,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和精神价值,现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将达德学校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1月修缮完成后,达德学校旧址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10月,达德学校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南明区中华南路14号
五彩黔艺博物馆
该馆建于2015年11月,是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为主题的民办公助公益性博物馆。“五彩”源自古时衣裳“赤、青、黄、黑、白”五种基本色彩;“黔艺”突出了馆藏精品以贵州少数民族服饰为主。博物馆主要从事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有关的收藏展示、交流推广、传承创意、参观体验、科研教学等工作,旨在保护、抢救和发掘贵州多彩而独特的民族服饰,为守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服饰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贡献力量。
五彩黔艺博物馆。 资料图片
博物馆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固定展区、临展区、文创展销区、多功能厅、文化交流中心、工艺传习馆。博物馆收藏了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少数民族代表性服饰、配饰及生产工具、生活实物等数万件,有苗族、侗族、布依族、瑶族、水族、黎族等各少数民族多支系的精美服饰3000余套、精品背扇2000余张、精美绣片20000余张。
地址:观山湖区云潭南路609号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A馆4楼
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
该馆是贵阳市第七个非国有博物馆,馆藏蜡染、刺绣、民俗物件等民族传统非遗技艺物件近6300件(套),是集基础性研究、文化遗存展示、专业书籍出版、传承人口述史、文化交流、非遗研培研学、文创产品孵化、文宿为一体的生态博物馆。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十佳非国有博物馆”“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被认定为贵阳市市级专家工作站,贵州省妇联锦绣计划传承创新基地。
该馆注重博物馆藏品和地方文化的相关性研究,让黔地多元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研究、收藏、展示和活化。2000年至今,博物馆收集贵州省境内多民族传统非遗技艺物件,广泛采集少数民族蜡染工艺为主的民族仪式类和生活类物件,作为集合民族传统非遗技艺的展示与体验中心,手上记忆博物馆兼具国际文化交流、非遗手艺人交流、学术讲座、文化传承与体验活动等功能。
地址:观山湖区金华镇翁贡村三友坡组22号
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
该馆是中国第一家苗绣主题博物馆,馆内收藏着曾丽女士与父亲——我国著名收藏家、“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曾宪阳先生,父女两代人历经40多年,搜集、整理、保护、传承下来的一批服饰精品,以及战争、祭祀、生活用品等珍贵器物。
馆内展厅2400平方米,有传统苗绣、苗装、银饰等400余件展品,来自清代至民国时期藏品精美绝伦,且很多属于孤品和绝品,具有非常珍贵的收藏价值、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馆内展览以《无字天书》为名,分为“惊现·远古的印记”“震撼·璀璨的技艺”“遗憾·消失中的文化”“使命·传承与保护”四个版块,讲述“针线”之外,苗族对宇宙和世界的探索,同时也强有力地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起源。
地址:白云区金园路3号
贵阳市刘玉智藏报馆
黔中“藏报达人”刘玉智老人一生痴迷收藏报纸。从1963年开始剪报收藏,到2012年“贵阳市刘玉智藏报馆”落成,历时五十余年。
2007年,藏报馆开建、2012年7月正式开馆。著名老报人、作家、《中国剪报》原社长王荣泰题写“集报为公”、《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题写“中国集报之家”进行祝贺;中国创业协会集报分会授予其“三星级藏报馆”称号。
馆内分为展示馆和收藏馆两个区域,在藏品中有百年“高寿”的《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救国报》,也有珍藏版的《新华日报》《晨钟报》《晨报》《人民日报》,还有绝世珍宝“金箔报”“中国最小报”“丝绸报”“伞报”等,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主流报刊、各地州市县级党报。还有全国各地年鉴、史志,报纸试刊号、创刊号等,这些藏报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百年来中国的巨变。
地址:南明区永乐乡石塘村小山组大营坡
记者 舒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