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大悟县综治中心“微法庭”里,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调解成功,张某与妻子向承办法官连连道谢。大悟法院通过三次“线上+线下”温情调解,成功化解亲朋间长达十年的劳务合同纠纷。这场一波三折的调解,不仅展现了司法温度,更绘就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同心圆”。

“云端”连线:跨省纠纷隔屏解


今年4月,立案窗口收到一摞起诉材料——刘某拖欠张某劳务费七万余元至今未给付。工作人员电话沟通发现原、被告均有调解意向,考虑到原告张某在省外工作,工作人员引导双方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线上调解。视频接通时,屏幕那头是原告张某疲惫的脸庞:“他总说没钱,可这都多少年了?给我的承诺也不作数!”

调解员捕捉到被告刘某眼神的躲闪,当即询问被告对原告提供的劳务情况。两个小时的“云端对话”,让被告松口承诺一周内确定还款时间。虽然首次调解未当场达成协议,但为双方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方桌”谈心:深入交谈探真情


工作人员特意把双方当事人约到法院,围坐在一张小方桌上调解。“我知道你说你现在也资金周转困难,但我的辛苦钱不能等!”原告拿着皱巴巴的欠条说:“这是你跟我结算工资时签的,已经拖了好几年了!”

被告刘某翻看着这些带着生活痕迹的证据,终于道出实情:“不是故意拖欠,我也是被“卡”住了工程款,而且我老婆也生病了,短期内拿不出钱来……”工作人员将双方拉开分别询问情况,最终将支付期限再次延长,双方紧绷的神情终于缓和,但被告向工作人员透露其与原告实际上是亲戚关系,闹到法院让他觉得心里有气,要求法院开庭审理。

“法庭”化雨:当庭签字解忧愁


为方便多部门联合调解,工作人员将开庭地点定在了大悟县综治中心“微法庭”,但开庭当天,意外再次发生……

被告在庭上突然否认原告陈述的部分事实,并表示只愿意支付部分劳务费,其他费用与自己无关。“可是你之前去我家跟我结算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你怎么能变卦呢!”原告一脸愤怒。眼看调解要破裂,法官突然岔开话题询问他们两家之前是否是亲戚关系,“他都把我起诉到法院了,还讲什么亲戚?他不认我这个亲戚那我也不认账!”法官在庭上从法律角度为双方分析了本案事实,又从情感上为双方做思想工作,现场告知当事人本案基本事实清晰,双方可以调解确定给付时间,既能消除原告怕被告不守约的担忧,又避免了亲戚之间关系破裂。最终,双方当庭调解成功并签字确认。此刻,法庭不再只是庄严肃穆的审判台,更成为了修复社会关系的温情港湾。

经济纠纷常常与情感冲突交织,而破局关键在于先理顺情感症结,心结才是真正需要解开的核心矛盾,大悟法院充分运用综治中心“微法庭”将开庭与调解同步进行,既能避免诉讼耗时,更能保留双方情谊。今后,大悟法院将继续依托“法院+综治”协同解纷模式,绘就法与情交融的和谐图景。


本文来源于大悟法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