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还在对外放话要反击美国,不到两天就出现大反转。
印度总理莫迪试图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采取对美加税的策略来展示强硬立场。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不像他设想的那样顺利。
特朗普透露印度正在主动寻求合作,还公开反对苹果公司在印度建厂。
同样的方式,印度为何抄作业失败?
事情要先从中国和美国的谈判说起。
这次谈判之所以受到全球关注,是因为中美之间多年的贸易摩擦,终于有了转暖的迹象。
特别是美国方面主动表示愿意下调对中方商品的高额关税,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
据多家媒体报道,双方在协议中明确,在90天内降低大范围的关税,部分产品的税率甚至下调超过一倍。
同时美方承诺设立新的经贸机制,与中方保持对话,避免再次陷入对抗。
可以说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果,也是中方多年来在国际贸易上稳扎稳打的结果。
看到中国取得了进展,印度政府也不甘示弱。
因为印度同样遭受了美国的关税打击,尤其是钢铁和铝产品,一直被征收25%的重税。
于是印度想照着中国的剧本来一遍。
提交了相关材料,向WTO正式申诉,表示要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额外关税,理由是美方的政策让印度出口损失了大约76亿美元。
这件事一度在印度国内被称为反击,是在对美谈判中少见的强硬姿态。
印度的反制声音刚传出来不到48小时,剧情就来了个大转折。
当地时间5月15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一次讲话中表示,印度已经向美方提出希望与美国商品互免关税,也就是印度愿意对美国出口商品取消所有关税。
这一下子,把莫迪政府的强硬表态彻底打了个对折。
本来还想通过WTO加税来施压美国的印度,转眼就被曝出在和美国私下沟通希望达成零关税协议。
这和他们刚刚对外放出的反击信息,完全是两种口径。
更讽刺的是,就在特朗普公开讲话之前,印度的商务部长正在打包准备飞往美国。
打算和美方展开新一轮谈判,希望能争取到关税豁免。
也就是说,一边对外喊着要加税反制,另一边却准备悄悄去谈降税换好处,这前后矛盾的操作很快引发了外界的强烈质疑。
在同一天的讲话中,特朗普还专门提到了苹果公司。
他表示,他不希望苹果公司在印度建厂,并明确反对美企把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印度。
苹果公司近年来确实在推进去中国化的供应链策略,把部分iPhone的生产线转移到印度。
但特朗普的态度很明确:不支持这种做法。
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他不认为印度是一个合适的制造基地。
这等于直接给印度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印度一直希望借助美中之间的紧张关系,吸引美国企业转向自己。
但特朗普却直接在公众面前踩了一脚,这让印度的“替代中国梦”受到了极大打击。
为什么印度模仿中国,却在两天内“崩盘”了?
原因其实很现实。
第一,印度没有中国那样的产业基础。
中国用了几十年,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整机生产,一套系统可以独立运行。
而印度目前在制造业方面,虽然起步早,但链条不完整、基础设施不稳,连电力、交通、物流都时常出问题。
这就导致了印度即使喊出“印度制造”的口号,也难以真正吸引全球高端产业链长期落地。
第二,印度的反制措施不具体,缺乏操作性。
据WTO公布的文件,印度虽然表示要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但并没有列出明确的商品清单,也没有公布加税幅度,更没有写明何时开始实施。
这让外界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姿态,而不是一个真正会执行的政策。
相比之下,中国在应对美国关税时,不仅有精准的反制目标,还同步通过多边贸易渠道向美国施压,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其他国家的开放。
这种组合拳让美国不得不坐下来重新评估。
而印度的方式显得急躁而零散,缺乏持续性。
第三,美印贸易量远小于中美,缺乏谈判筹码。
中国是美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之一,中美贸易体量高达数千亿美元。
而印度对美国出口的规模相对较小,美方对印度并没有太高依赖。
换句话说,即便印度加税,美国也不怎么疼。
而中美之间的贸易,谁动一根手指头,整个链条都受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洗牌中,还有一个国家正在悄悄上位,那就是越南。
根据2024年的公开数据,越南和美国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1400亿美元,成为东南亚对美出口最多的国家。
三星、苹果等科技巨头,近年来更倾向把东南亚工厂布局在越南,而不是印度。
原因也很简单,越南政策稳定,营商环境更清晰,而且生产效率也逐渐提高。
虽然比不上中国,但比印度要可靠不少。
即使美企去中国化,也未必意味着去亚洲化。
他们更关心的是供应链的稳定、效率和可控性。
而印度虽然有市场、有劳动力,但却缺乏那种“让人放心”的系统能力。
回到这次事件本身,很多人都在反思:为什么莫迪政府喊了狠话,却坚持不到两天?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中国的成功,是几十年产业积累和战略耐心的结果。
印度的失败,是急于求成、不接地气的表现。
这次“照抄中国作业”失败的教训也提醒其他国家,想在全球供应链中争取一席之地,不是靠外交辞令、文件申诉,而是靠扎实的制造基础和稳定的政策环境。
而对于特朗普这样的美国政坛人物来说,他们愿意谈判,但更愿意和有底气的对手打交道。
中国能拿出稀土、新能源、庞大市场作为筹码,而印度却只能靠潜力说事,结果就是被看穿、被冷落。
与其模仿中国的策略,不如踏实补课,真正把制造业的根基打牢。
否则,这样的反制还会一次次变成自我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