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时节,无锡太湖饭店的总经理杨艳女士邀请我们几位“好吃分子”去无锡鼋头渚赏樱花,并品鉴2025年新版太湖春宴。
筵开新古典主义风格装饰的太湖饭店君来阁,“二杨”大厨——副总经理、行政总厨杨智杰,行政副总厨杨立新开出菜单,请我们尝尝无锡传统名菜。
除了糟螺蛳、酸菜芥兰丝、酒酿胭脂马蹄等清淡一路的开胃小菜,还有几道让我眼睛一亮,比如藤椒拌裙边。在江南,春天的甲鱼就叫菜花甲鱼,秋天的甲鱼也叫桂花甲鱼,夏天的甲鱼最倒霉,叫作蚊子甲鱼,据说被蚊子叮过,有毒。这道菜的做法也真是豪横,单取又厚又阔的甲鱼裙边,沸水里焯熟,再用冰水一激,使之松脆,细细切丝,再加切丝的松茸,软韧甘脆,鲜香扑鼻,再加上有藤椒的加持,裙边居然没有丝毫腥味。
还有一盆乳香醉虾,太湖活虾用白腐乳汁活呛,加适量白糖,味道实在太好,与曾经在苏州吃过的玫瑰腐乳活炝虾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白一红,赛过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叫人陷入了难以选择的两难境地。
梁溪脆鳝是太湖名馔,在上海江苏风味的馆子里碰巧也能吃到,但或多或少有些问题,要么不够松脆,僵硬、软塌;要么卤汁挂得太重,鳝段都粘连在一起了,筷子搛起来有点紧张。太湖饭店做这道菜应该驾轻就熟了,选用当令鳝鱼,确保食材新鲜。烹饪时还要掌握三个关键点:一是烫,必须一步到位,顺利出骨,表皮完整。二是炸,鳝背肉斩三寸段,分两到三次油炸,油温时高时低,炸炸停停,最后以高油温决定成败,但不能出现枯焦情况。三是上卤,油锅内煸香葱末,加绍酒、姜米、酱油、白糖,熬成浓稠卤汁,投入松脆的鳝段颠翻几下,便卤汁紧包每根鳝段,最后淋上麻油增香。装盘时要以喜鹊造房子的心思将鳝段层层叠起架空,覆巢又似一座玲珑宝塔。自上而下动筷,倘若粗暴地釜底抽薪,就是吃相难看啦。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讥讽过南京厨师“制鳝为炭”,但倘若他吃过今天太湖饭店的脆鳝,肯定要修改书稿了。
接下来太湖饭店还将推出烟熏、烧烤、荔枝、鱼香、麻辣、香柠、酸辣、糟香、南乳等十二种味型的“非典型”脆鳝,每季三味,以飨食客。哇,太值得期待啦!
热菜中有一道网烤脆鳞拆骨鲥鱼拼香酥鮰鱼,让我大开眼界。取初夏时节最为肥厚的鲥鱼,去皮剔骨斩茸,调味后用网油仔细包裹,将油炸过的鱼鳞一片片插在鱼肉上面,下垫洋葱、香芹,浇上卤汁,入220度风能烤箱烤15分钟,获得外脆里嫩效果,上顶意大利醋粒,但最好吃的居然就是鱼鳞。鮰鱼也是应时货,切块,上浆挂糊,面包糠里一滚,参照炸八块制法,炸到外脆里松,与鲥鱼拼作一盘,垫以碧绿的烧椒泥。这道功夫菜,吃得我大气都不敢出啦。
还有一道是菜花鳖蹼辽参。冷菜中不是有一道藤椒拌裙边吗,那么甲鱼的四只脚又作何处理呢?喏,就是做这道菜。以黄焖菜的制法,以鸡汤肉汁代水,将甲鱼的脚蹼煨至酥而不烂,再配合葱烧海参,胶质丰富,葱香馥郁,相辅相成,美美与共,从形态到味道都昭示着无锡菜的拓展方向。
汤品是一砂锅老母鸡百叶包,散养老母鸡炖汤,加了十几只猪肉百叶包,豆香浓郁,质地软糯。江苏不少乡镇所产豆制品极好,上海讲究食材的饭店都从那里采购。这锅汤里还加了小清新的冬瓜球,入口即化。
既然说到豆制品,就干脆说一说无锡人餐桌上少不了的一道家常菜:什锦面筋。无锡油面筋也叫清水油面筋,圆滚滚金灿灿,装在菱形的竹编网篓里,是曾经风行一时的土特产,与无锡肉骨头一样出名。看到街上有人提着这个网篓走亲戚,就知道他刚从无锡来。无锡油面筋质地厚实,与笋片、香菇、菜心、金针菜、黑木耳等一起炒,淡酱色,少勾芡,起锅前浇点麻油,是夏日里清爽开胃的下饭菜。上海人喜欢吃冷面,浇头多选大排、鳝丝、辣酱等,我偏爱香菇面筋,可惜上海生产的面筋太薄,缺少咬劲。
最后上了一道鱼皮馄饨,它不是主食,而是一道汤菜。先说馄饨皮子,鳜鱼斩茸加木薯粉,揉匀后敲打成薄皮,再裹入同样由鳜鱼净肉制成的馅心。底汤以鸡汤为主,辅以肉汤,再加了蚕豆瓣和火腿片,勾个玻璃芡,色彩和谐,光亮柔滑,煮好的馄饨盛在汤碗里,半沉半浮之间犹如一只只元宝。一只入口,鲜掉眉毛!
我发现在无锡的一些老饭店里,无锡菜也就这么几种:酱排骨(俗称肉骨头)、响油鳝糊、松鼠桂鱼、三鲜面筋煲、鸡汁宜兴笋干、乌米泡饭、无锡小笼等,所以无锡风味应该继续挖掘,更应该与时俱进。同时也真心希望无锡菜回归大上海,为长三角融合作出新贡献!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沈嘉禄
编辑:张 理
责编:魏福春(特约)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