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时,我国的空军力量非常薄弱,受阅的飞机只有17架。为了在阅兵中展示新中国强大的战机编队,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让9架战斗机在飞过天安门广场后,迅速加大马力,在前方转弯,快速再次飞越广场,从而形成17加上9,即26架飞机的宏大队形。







回顾先辈们建军、建国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再看看我们国家已有的成就,我们感慨万千,非常想对已经过世的先烈和前辈们说:今天这盛世,如您当年所愿!

在军用飞机领域,我国已经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歼10、歼11系列和歼15、歼16系列三代机,尤其还有歼20四代机。

全国军迷们都为歼20而感到自豪。它具备高隐身性、高机动性和强大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综合性能指标位于世界前列。

这款值得全国大众骄傲的四代机由“成飞集团”制造,但是,“成飞集团”竟然仅仅以174亿元的区区价格被收购了!

很多军迷和网友非常不理解。他们提出疑问:

“‘成飞’就那么不值钱吗?”

“国家就不能拨款支持成飞集团吗?”

“成飞”-厚积薄发

大名鼎鼎的“成飞集团”起源于“132厂”。

1956年4月,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第二批援建我国航空工业19项的协议书,“132厂”建设项目是其中之一。

为了建好飞机制造厂,新厂筹建人员会同4名苏联专家,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先后奔赴陕西、甘肃、新疆、四川等地进行选址。经过多番考察,最后选定四川。

10月18日,在成都市青羊区黄田坝,132厂正式动工兴建。“132”是工厂代号,出于保密目的,132厂对外使用的厂名为“峨嵋机械厂”。

群策群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尽快建好厂房,全国各地大量建材物资运送到成都火车站。当时成都军区调集30辆军用卡车和一个营的解放军指战员援助运送物资。

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64年11月,西南大后方第一个飞机制造基地132厂基本建成,全厂占地面积约5平方千米,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职工1万多人。

1961年5月,132厂接到上级指示:132厂要积极自力更生研制歼击机“歼5甲”,越快越好,不能动摇。

研制的第一关就是测绘设计。





为此,132厂组建了100多人的设计团队,其中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占一半,有设计经验的技术人员不满 30 人,全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

那年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苏联逼我们还债的困难时期,设计团队除了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还要克服粮食等物质上的困难。

后来沈阳飞机设计所派出31人来支援测绘,132厂只能拿出几斤生胡罗卜招待的他们。1961年的冬天,由于饥饿和疲劳,有一位设计员竟然昏倒在飞机旁。

测绘工作自1961年8月样机吊上平台作全机外形测绘开始,到1962年10 月全部技术条件和强度计算报告等发出,共计15个月。

试制完成的“样机01”运到“沈飞厂”做全机静力试验,令人振奋的是样机强度等质量指标全部过关。另外有“样机02”运到西安试飞,共飞10个课目,16个起落,一切顺利。

12月5日开始进行国家鉴定,12月15日召开了全厂性的飞机定型大会,宣布我国第一款测绘仿制机型歼5甲试制成功了。双喜临门,同时132厂的建设全面完成。

至此,132厂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成飞集团”从最初132厂建厂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积累、屡建奇功的过程,包括歼10、歼20等先进歼击机的研制。

“歼10”-风驰电掣

1991年8月27日,歼10的全尺寸模型样机组装完成。1997年6月2日新机建造完成,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刘华清亲自为歼10新机剪彩。

1998年3月23日,歼10顺利完成首飞。1999年12月,歼10开始进行飞行测试。2002年6月,首架装备俄制发动机的歼10小批量生产型号首飞。2003年歼10生产型正式交付,12月歼10双座型号原型机首飞。

2004年,中国空军开始换装歼10战机。从此,人民空军有了我国自制的先进主力战斗机。

2005年首次出现了带有空中加油探头的歼10战机,由此,歼击机的作战半径将大大扩展,满足远程巡航和空战的要求。

2007年2月27日,歼10战斗机工程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年,歼10工程是这一奖项的唯一获得者。在人民大会堂,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获颁这一奖项,这项荣誉实至名归。





2008年11月5日,歼10在中国珠海航展上首次对大众亮相。歼10战机衍生出单座及双座型号,航电系统基本由国内研发生产。从此,歼10就成了航展的常客,也是受欢迎的宠儿。

2019年10月1日,1架空警2000预警机和8架歼10飞机组成领队机梯队,10月1日飞临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检阅。歼10战斗机拉出七道绚丽的彩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歼10应该拥有这样的荣耀!



“歼20”-电光石火

1997年美国四代战斗机F22猛禽完成首飞,惊艳世界航空界。同年我国歼20正式立项,踏上追赶的征程。

当时我国正在全力以赴研制三代机歼10,对四代机基本上一无所知。战斗机是各发达国家的绝密技术,长期以来严格保密、完全封锁。而且美国的四代机也只是刚刚首飞,公开的信息很少。

成飞就在“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针指导下,思考如何为发展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加紧攻关。

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先后完成四代机总体方案确定、提出工艺制造技术攻关项目、完成相关功能样段的设计与制造、完成四代机1:1全尺寸展示样机制造。

完成了数字化协同平台、三维仿真设计装配、内埋式主武器弹仓等一系列前瞻探索,为后续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争分夺秒、见缝插针,不浪费时间。为了加快试制进度,工艺设计与产品设计并行展开,研制计划充分进行协调沟通,全部按小时进行计划安排。关键技术和工艺人员,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需要,随叫随到。

密切协作,无缝对接。数模发出后仅7天研制团队就开始了第一个零件制造,随后验证机机体结构全面转入试制阶段。

困难层出不群,挑战接二连三。大比例的新型材料、大尺寸的结构零件、隐身特性的加工要求都是需要克服的重要节点。

2009年,首架技术工程验证机制造成功,并于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黄田坝军用机场实现首飞成功。

再接再厉,连续奋战。试验、试飞、定型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些列重要成果。

2016年11月1日,歼20身披迷彩涂装,参加了珠海航展,并首次对外进行双机飞行展示。

2018年,歼20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歼20入役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和空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成就。

歼20总设计师杨伟曾说:“非对称超越,无边界创造”是一种境界。





军事装备就是武力博弈的载体,无论研发什么装备都得有权衡,权衡的理念之一就是非对称。如果我国完全跟着国外亦步亦趋,那就不存在非对称竞争。在权衡的时候,我们必须发挥一些我们的特色从而提高一些指标,同时也可以放弃或降低一些暂时不重要的指标,这样就会形成非对称优势。

“借壳”-破茧成蝶

2025年1月6日,成飞集团通过“中航电测”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发行股份购买成飞集团100%股权的方式完成资产交割,正式成为“中航电测”的全资子公司。2025年2月17日,“中航成飞”(股票代码:302132)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登陆资本市场。

本次交易的总金额约为174亿元,而成飞集团拥有我国目前最先进也是仅有的一款四代隐身战机——歼20。

这则消息可能让很多人大惑不解。歼20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居然也可上市了?

并且,成飞集团是一家巨型公司,像一只大象,收购方如何接收和消化?能够制造歼20的成飞集团怎么才卖了174亿人民币?这笔钱别说买整个公司,恐怕连买一条歼20的脉动生产线也不够啊!

实际上,基本原因是,我国的军工企业过去并没有实现市场化,它完全按照国家国防的需要而研发和生产,然后交付给军队。企业和军队都是国家的,企业怎么可能从军队赚太多的利润?然而,如果企业要大发展,没有足够的收益,国家也没法投资太多,那么企业就缺少资金,难以为继。

所以,把成飞集团“卖”出去,目的无非就一个:借壳上市,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实现更多、更快的发展。

我国在新时期,人民空军提出了战略空军的目标,这就意味着空军装备必然会迎来大幅升级、更新。

如果我国想要在“十四五”末期达到美军水平,那么在这期间我国先进战机的增量预计应该是300-400架。

因此,我国先进战机的产能需要大幅提升,特别是歼20。为此,成飞集团新建了12万平方米的厂房,增加了多条歼20的脉动生产线,这意味着歼20的产能可以增加到120架左右。

成飞集团需要巨量的资金流。企业一边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另一边又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批量建造歼20,并且还要升级歼20产业链。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过去成飞集团的经营现金流是负的,直到2021年底才实现9890万元的净利润。可见,生产要有大的发展,资金就必须有新的投入。

因此,仅靠国家的投资是不够的,而是要引进社会资本。

但是,国内由于上市规则比较麻烦,所以成飞集团就选择了“借壳上市”,被“中航电测”收购,但成飞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并没有发生变化,依旧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成飞集团上市后,歼20和其他先进战机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不仅产能可以更上一层楼,在战机的改进和新品研发上也能够突飞猛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