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 阿若

来源: 壹点灵心理

ID: yidianling0

最近,“焦虑界”又出现一个新词:静态焦虑

它指的是,整个人看起来若无其事,拿着个手机划来划去,好似很悠闲,但其实心里有一堆事情没做,焦虑到感觉人要烧焦了。

比如:

明明有很多事要做,却控制不住一直刷手机,用低级的“奶头乐”来使自己忘记忙碌的现实; 一工作就想打瞌睡,事情越多越犯困,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倒头又继续睡觉逃避现实; 想报班考证提高一下自己,但一下班就忍不住打游戏驱散一天的坏心情,一玩就是一晚上,边玩边焦虑……

如果你深有同感,说明你也被焦虑在原地。

这种静态焦虑,会让人感到自己焦灼在负面情绪里、久久不能解脱,“静态”其实是一种水泥封顶般动弹不得的状态。

而破解静态焦虑的方法,只有情绪自由。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如何走出静态焦虑,实现情绪自由?


图源:pexels

01

静态焦虑:‍‍‍‍‍‍‍‍‍‍‍‍‍‍‍‍‍‍‍‍‍‍‍‍‍‍‍‍‍‍‍‍‍‍‍‍

一场即将到来的情绪海啸

相比我们熟悉的普通焦虑,静态焦虑哪里不一样?

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静态焦虑是长期、隐性、慢性的内心冲突。

朋友肖肖本来计划考研,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三年后,她意识到提高学历才能有更好的前途。可准备考研期间,AI快速兴起,很多同事都对她说:

“等你读完三年研再回到这个行业,你的岗位早就被AI取代了,说不定毕业就失业呢。”

肖肖被这些话狠狠扎中心脏,尽管她安慰自己“这些人根本不懂,别听她们乱说”,可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还是让她对自己的选择感到越来越不确定。


万一我真的做错决定了呢?

考上研后真的能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吗?

以后的世界会不会把我淘汰?

这些问题干扰了肖肖的专注力,她发现自己怎样做都不对劲:

一打开书,同事的话就在耳边响起,令她烦恼不已;

一合上书,就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觉得自己在摆烂躺平。

焦虑就像一个压在她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唯一能喘口气的方式,只有玩手机、打游戏。

尽管她安慰自己:“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在休息。”

可大脑却一刻也没有脱离焦虑,看似静止不动,其实疯狂耗能,明明停滞不前却越来越累。


图源:pexels

加州大学研究发现:假装放松时,前额叶皮层耗能反增30%

就像肖肖,尽管没有明显的外部行为,但却被“狂奔的思想”削弱前进的动力,表现出拖延、过度准备、自我怀疑、注意力分散等各种问题。

而这种现象其实非常普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显示:超过76%学生都有静态焦虑的状态。

年轻时被静态焦虑裹挟,步入中年,就更难调整好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时踌躇满志、一腔热血的人,一到30岁就开始感到:


“我对什么都没有强烈的兴趣,没有特别想做的事,也没有想要实现的目标; 但内心却控制不住对现状感到焦虑,不断嫌弃自己。 我怎么就活成了这幅样子?”

就仿佛“温水煮青蛙”一样,滴水成洼、日积月累。

静态焦虑慢慢把我们卷入一场情绪海啸,丧失挣扎的力气。

02

“以己为景”:

走出静态焦虑的关键

静态焦虑是会“骗人”的,它常常让身边人感到:

这个人一点都不急,很平静地接受了现状。

但其实焦虑者的真正想法是:

急死了!太想改变了!可完全不知道怎么着手……

这也是静态焦虑的根源,急切想要改变,但对自己这份急切的心情缺少觉察,以至于在焦虑漩涡里打转。

肖肖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认为自己内心这么焦虑,是受到同事的话的影响,只觉得“大环境如此每个人都很焦虑,我也不例外”。

但当她静下心来觉察,便意识到:


其实听到同事的话之前,我是没有那么焦虑的,能好好完成自己该做的事,不怎么会被干扰。

但现在,同事的话好像住进了我的心里,导致我总想着这些,再也回不到听到之前的状态。

这份朴素的觉察,其实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技术:以己为景。

它是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技术的一种,具体指允许万事万物自由地流过内心,观察它、描述它、体验它、但不被它裹挟带走。

你可以把自己当成风景,想象自己是一片蓝天。

焦虑、愤怒、难过......就像是天上的云——它们会飘来,但也会飘走。

这些情绪并不是你,你是更广阔的那个背景,你是承载这些云的舞台。

大多数人一焦虑就会被卷进去,忍不住想:我要马上搞清楚怎么改变!

而「以己为景」让你意识到:

“哦,原来我现在这么急,是因为感觉到一种压力。我要先看清它们,再决定要不要行动。”

不是让你不焦虑,而是教你不被焦虑牵着走


图源:pexels

或许你要问:觉察到困扰与痛苦后,我是不是就要解决它们、根除焦虑?

「以己为景」的疗愈效果来自于:去理性、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应对行为。

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解决焦虑源,也可以选择不解决。

比如,你是一位全职妈妈,为孩子不及格的成绩单操心不已,这份操心逐渐成为你的静态焦虑源头,但你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心烦意乱;

找到焦虑源头之后,你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主要来自孩子的成绩,但经过仔细觉察,你也意识到,这份焦虑其实体现了自己对孩子的责任与爱,是必要存在的。

即使它让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有些紧张,但自己承担得了这份紧张,而且适度紧张,对孩子成长也是必要的。

那么,你便可以选择“不焦虑焦虑源”,而这同时可以让你摆脱焦虑。

因为伴随着“不解决”这个答案水落石出,你知道了很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对自己的情绪、想法、价值观有了更深的了解。

再次感到焦虑时,你便能更客观地观察自我,不受焦虑裹挟,更加灵活地把注意力分配到当下体验中去。

03

如何“以己为景”

实现情绪自由?‍‍‍‍‍‍‍‍‍‍‍‍‍‍‍‍‍

以己为景,其实就是在给内心通风,吹散淤积情绪,还内心清明,情绪来去自由,不受外力掌控。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感到焦虑不安时,在内心询问自己:

“我刚刚是不是焦虑了?” “发生了什么让我产生这种感受?” “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想要压抑情绪?” “最近我经常产生这种体验吗?总是因为同样的事情吗?” “这种感受具体是什么,是不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快丧失价值、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了?”

这能帮助我们不急于采取行动驱散焦虑,而是观察、描绘、体验情绪。

“横看成岭侧成峰”,360度无死角地呈现情绪的全貌。


图源:pexels

然后,允许情绪高低起伏,如果承受不了就宣泄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允许情绪有起伏的:

“现在不能表现出焦虑,不然会显得我和大家格格不入;”

“我不承认我被别人影响了,我不愿意面对内心的焦虑;”

“我不能像小孩一样情绪化,那样太幼稚/太糟糕/太差劲……”

允许我有情绪,承受自己现在状态不好,并不对此感到羞耻,是情绪自由的第一步。

如果感到难以承受,可以用线下互动来宣泄:跑步健身、与朋友倾诉、吃一顿美食、找个隔音的地方大声喊出来……

这种宣泄不同于打游戏、刷手机,它没有逃避焦虑,而是带着焦虑的心情、把焦虑当成背景来活动,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图源:pexels

最后,调整好心态与焦虑同行。

很多时候,焦虑源并不能得到即时解决,比如面对嘴碎的同事、糟心的孩子成绩,我们总不能马上辞职跳槽、把孩子扔下不管。

不急于改变现状,而是调整心态、处理好当下每一件小事,其实是更符合实际的方法。

因为行动本身就能带来改变,随着越来越多小事得到解决,现状有所好转,我们心头的重担也会慢慢放下。

焦虑就像一辆满世界跑的火车,当你试图拦下它,它会冲破你所有的关卡;

可当你顺道搭乘它,它会带你去更远的地方。

抱着这种心态生活,任何烦恼都会像“穿堂风”一样,左心房进,右心房出。

到那时,我们便不会凝在焦虑里,实现真正的情绪自由。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