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巨大,无可替代,国之瑰宝终回归!
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成功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伯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
此消息一出便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民的庆祝欢呼,大家都在喜迎我们国宝回归。
就连国外网友也在评论区留言恭喜我们失而复得!
“总有一天, 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的回家。”
这批距今约2300年的国宝,历经79年漂泊,终踏归途。
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帛书,子弹库帛书。帛书是什么?它长什么样?在它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曲折的故事?
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所以说它的回归对我们来说是有着价值非凡的意义。
时间回到1942年,中国湖南长沙东南郊,一个曾经名叫子弹库的小地方,有一座战国楚墓被盗。
几个土夫子将它挖出来,只见这帛书触感就像丝巾一样顺滑,在墓中折叠端正摆放着,其中最大的一片,堪比一本展开的杂志。
里面有许多大量的战国文字以及一些奇奇怪怪的配图,当时也没有人能看懂它记载的到底是什么。
帛书出土后不久,便流到了国内长沙古董商人蔡季襄手中。
抗战期间,蔡季襄和儿子一起对这个帛书进行修复,然后对它进行研究,最后将研究成果印成了一本书《晚周缯书考证》。
这本书也是第一次对楚帛书的形制、文字和图像进行了解读。
1946年抗战胜利后,蔡季襄因为生计问题,于是带着这封帛书去了上海。
通过中介的介绍,和正在上海的美国人柯强(中文名)联系上了柯强告诉蔡季襄说自己是商人,但是非常喜爱中国文字文化。
也就是这个柯强,对这本帛书起了歪心思。他一见到这帛书就爱不释手想要带一份回家。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他对蔡季襄说美国有红外线照相机,可以照清帛书上不清晰的文字,还表示说自己可以帮忙照相。
蔡季襄受到了柯强的怂恿,便答应借给他照相。
但蔡季襄不曾想到,这帛书借给柯强后,竟然再也要不回来了!
蔡季襄每次催促柯强归还,柯强总是借口推脱,后来直接不经过蔡季襄同意,率先把帛书送到了美国。
蔡季襄为了避免钱货两空,又和柯强约定好将帛书定价1万美元,柯强先交了定金一千美元,说如果帛书寄回来,再将定金还给柯强。
如果帛书不能归还,那么就要把剩余的九千美元在1949年8月底之前还给蔡季襄。
然而就在一个月后,柯强就以回国给父亲奔丧为由跑回了美国,也就是在那之后,蔡季襄就再也联系不上柯强,此后两人再也没见过。
柯强把帛书带去美国后,将完整帛书借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残片和书笈则借存于福格图书馆。
1964年,柯强从大都会博物馆中取出此物转卖给纽约古董商戴福保。
又过了两年,这位商人又将它转卖给赛克勒。赛克勒美术馆建成后,帛书才转去该馆保存。
1955年,蔡季襄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列席代表身份,把自己和柯强的买卖契约交给了湖南省人民政府。
1974年,蔡季襄写信给商承祚,希望自己余生可以追讨文物,因为当时柯强还在世。
其实国内也有一份帛书残片,是由商承祚保存的。
商承祚去世后,这残片便由他的孩子交给了湖南省博物馆。
根据研究楚帛书的专家说,子弹库帛书中有“失落的”三十节气,十二月神图,有四时宜忌和战国人的生存指南。
它也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它被学界称为“先秦百科全书”,是“战国人的生存指南”。
书的总字数超过900字,一共分为3卷,在昨天之前,这其中的两卷还都流落在海外。
有网友说美国人可真精明,79年的时间里,这两卷肯定都研究的透透的了,所以才肯还给我国,现在这对外国人来说没什么用了,但是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纸寿可以传千年,但丝帛作为更早的书写载体,它的保存难度更大。
一幅宋代的绢本画在展出了30天后,要花上3年的时间休眠,更不要说这个比马王堆汉墓出土更早的战国帛书了。
它脆弱到像风干的树叶却又坚韧到历经战乱和海外漂泊存世归来。
这两件珍贵的文物将于北京时间5月18日凌晨乘机抵达北京,今年的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示。
国家文物局还表示说,虽然回归了两卷,但是还会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早日回归。
许多网友们看到这则消息后纷纷表示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了,才会有主动归还属于我国的文物,相信这次的子弹库帛书只是一个开始。
中国近代这百年没落,才是一鲸落万物生!
强盗偷走些许龙鳞片,便滋养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崛起,如今是龙鳞陆续归位,西方文明不过就是一场空壳的梦而已。
5000年华夏文明流失在外,都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痛,属于我国的文物最终都会一一回归我们祖国的怀抱!
我也相信,文物的回归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