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学习的笔法,经过“赵董”等人删减,不够精确、标准,早在晋唐,正统古法之所以,仅在家族、师徒间,手把手的口传手授,就是防止删减、胡乱改造,保障笔法的“正统血脉”。


看到这里,有人就说,只学“书圣”王羲之,就能规避这一问题,令人遗憾的是,魏晋距今1000多年,过于久远,王羲之的存世真迹,几乎没有,拓本不细腻,字迹也模糊,不如学习后人法帖。


实际上,明清的书法家,并非所有人,均删减“二王”笔法,譬如王铎,深谙古法,用笔根正苗红,壮年时期的作品,毫无简化,极具传统之妙,又不困于前人,堪为“书法模范”。


并且王铎曾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他坚持师古,遍学诸家,为了传承笔法,根据古人不同风格、技巧,临摹他们的法帖,使其传之后世,这幅“神作”就是《琼蕊庐帖》


崇祯8年至11年,所摹晋唐近20人的法帖,全长达到16米,内容浩瀚,笔法完备,利于系统、有序的掌握古法,而且正值壮年,最是成熟,相比晚年更加入古,相比早期更显精妙。


卷内涵盖行、楷、草3种书体,模仿对象,囊括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狄仁杰等,不同书家的风格,区分鲜明,王羲之的字迹,娟秀灵动、畅意婉转。

犹如灵动的溪水,而李邕草书,则是刚健有力,体势开阔,排布相比王羲之,更显奇崛、动荡,好比江河大川,颇为明媚骏健,充分彰显他们的独特气象。


明清时期,王铎的作品传入日本,引起一阵热潮,迷倒诸多日本学者,不仅产生“明清调”,当时还有“后王胜先王”的说法,名气高过王羲之,乃是公认的日本“书圣”


国内的名家,对其也赞不绝口,启功赞叹:“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沙孟海也评:“一生吃着二王法帖……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


王铎笔法,公认得“二王”真传,这幅《琼蕊庐帖》,更是凝聚精髓,真迹现藏日本京都,罕见的真迹传世,笔法清晰,细节完备,从中感受古韵和正确技巧,提升水准,领悟多样风格,简单来说,初学古法,拥有此帖足矣。


而今,我们对王铎《琼蕊庐帖》,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细,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所有字体的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