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7日报道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近日报道,在每年的“国际幸福日”,联合国会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该报告对全球幸福和福祉状况进行了分析。它是由盖洛普咨询公司、牛津大学福祉研究中心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共同撰写的。
今年的报告特别关注了善行善举和人们对所在社群的期待。
善行善举有哪些呢?报告将其分为三类:捐款、志愿服务以及为陌生人做善事。报告发现,根据这些数据,全球人口中有70%的人在上个月至少做了一件善事。
该报告的合著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费利克斯·张(音)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数字。只是看看这个数字,我们就应该感觉良好。在过去一个月里,我们身边每十个人中就有七个人做了好事。”
做善事并非微不足道
盖洛普公司公共部门常务董事伊拉娜·罗恩-利维说,有证据表明,做好事有助于让善意接受者和善行实践者都感到更幸福,而善行善举也许是提升个人幸福感和提升美国总体幸福感的关键一步。在最幸福国家排行榜上,美国的名次持续下跌,今年位列第24名。
罗恩-利维说,在让人拥有幸福人生的重大事件中,捐赠、进行一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或实践其他小小的善行,这些也许看似微不足道,但数据表明并非如此。
她说:“比起高薪,慷慨之举会带来更强烈的幸福感。”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主编拉腊·阿克南研究了善行善举的影响,发现其意义重大。
一项实验在大学校园招募了参与者,让他们报告其基准幸福感。她说,研究人员随后给了他们少量的钱——大约2美元到5美元——并让他们把钱花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
阿克南说:“然后我们测量人们的即时情绪反应。总体而言,我们在几乎所有的研究中都发现,与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相比,被随机指派慷慨助人者的幸福感更强烈。”
阿克南说:“人类是超级社会性物种,我们认为慷慨之举有助于建立和维系这些关系。”
善行善举被严重低估
阿克南说,考虑到做善事者的数量,人们对善行善举的期望值普遍较低。
她说:“长话短说,人们往往过于悲观。”
张说,为了了解人们如何看待周遭的善意程度,参与调查的研究人员询问了人们是否期待丢失的钱包被归还。研究人员将调查细分为,看人们是否期待邻居、警察或陌生人归还钱包。
阿克南说,人们更有可能认为,如果邻居或警察找到了丢失的钱包,会将其归还给原主人,但对陌生人的信任才是衡量信任感的指标。
她说,几乎每个地方都严重低估了钱包被陌生人归还的可能性。阿克南还说,这种差异被称为“共情偏差”。
张说,例如,在美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预计丢失的钱包会被归还,但实际上有三分之二的钱包都被还回来了。
阿克南还说,较大的共情偏差会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假设人性本恶,那么这将决定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如果我们预计他人会表现出恶的一面,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很害怕,而这对我们自身的福祉至关重要。”
阿克南说,好消息是,共情偏差可以缩小。“当人们承担社会风险时,他们会意识到,这些风险大多都会被他人报以善意和积极回应。”
实践善行的最佳方式
阿克南的研究还表明了实践善行以提升幸福感的最佳方式。她称之为三个方式。
阿克南说,在你实践善行时,你应该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她说,比方说,比起给他人5美元让其自行购买咖啡,带他们去喝咖啡让你获得更强烈幸福感的可能性更大。
阿克南还说:“社交时间非常关键,或者说,面对面的联系可能大有帮助。”
她说,第二个方式是选择,这意味着当你出于自身意愿而非被迫实践善行时,你会感觉更好。
最后一个方式是对积极影响的明确感知。阿克南说,做一些你能看到其影响的事情,或者捐赠给一项你能看到其成效的事业,那么这很可能会带给你最大的成就感。
罗恩-利维说,关于善意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另一个也许能说明部分情况的衡量标准是人们独自进食的频率。
她说:“即使考虑家庭规模,独自进食也与较低的生活方式满意度有关。”
罗恩-利维说,合食现象在减少: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称,在前一天,每一顿都是独自进食的——自2003年以来,这一比例提高了53%。
她还说:“这些事情都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大多数时候都是独自进食,如果在有需要时你身边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如果你对机构和所在社群失去了信任,那么这些最有可能导致善行善举减少,而这反过来会影响你的幸福感。”
罗恩-利维说,这些因素会导致孤立无援和缺乏社会关系,从而可能影响你的幸福感。
但并非每个地方都存在这种缺乏社群的情况。她还说,社群意识和社会关系是“芬兰和北欧国家仍在幸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编译/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