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7日报道 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近日报道,内务杂乱不仅造成视觉混乱,更可能反映甚至加剧情绪波动。
心理学家西尔维娅·达尔本指出,物理环境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同时也是心理状态的映射。混乱的家居环境可能加重压力、干扰专注力,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降低幸福感。
虽然这个概念并不新颖,但美国海军上将威廉·麦克雷文在得克萨斯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使其广受关注——他提出“铺床或是改变世界的第一步”。
《环境心理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证实,内务杂乱可能引发焦虑并削弱思维清晰度。达尔本强调,整理内务不应被视为审美强迫,而应作为调节情绪的有效工具。
达尔本说:“对某些人而言,整理内务可以成为在不确定时期重获掌控感的方式。”但她同时也提醒,当这种需求变得过度时,可能演变为对秩序的强迫性要求。
对许多人来说,整理内务如同“动态冥想”,是一种通过身体动作平静心灵的策略。但达尔本强调“这本身并不是一种疗法”,其效果取决于个人赋予这项活动的意图与象征意义。
有些人即使在完美有序的环境中仍感不适。关键不在于达到统一标准,而是理解个人与环境的独特关系。专家为希望改善整理习惯但又不陷入完美主义的人提出三步建议:
1.建立简单可持续的日常流程,而非剧烈改变。
2.专注每日微小进步,避免间歇性高强度努力。
3.接受功能性整理,不必追求完美 。
除了家庭的整体环境之外,浴室储物柜或化妆品抽屉等小空间尤其能反映心理状态。达尔本说,“购物行为有时是获取短暂快乐或自我转变承诺的途径”,但当物品闲置时,这种囤积会转化为挫败感。
反思消费背后的真实动机,有助于做出更符合情绪健康的选择。
家居秩序虽是重要组成部分,但真正的平衡在于内外协调。达尔本提醒:“情绪健康不仅依赖外部秩序,更需内在平衡,以及我们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理解内务杂乱的根源——无论是缺乏策略、特定情绪状态还是强迫性消费模式——才是实现持久改变的关键。毕竟,铺床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绝对是整理思绪的第一步。(编译/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