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易友,大家好!
关于“藤萝系甲”,但凡有点命理常识的人都听过此称谓,它表达的确实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含义,古人的很多文章解读里也对它进行了大力宣扬,这让很多小伙伴们对“藤萝系甲”情有独钟,并天真的认为这是一种比较高大上的命局,其实最早之前我也有相关文章介绍过“藤萝系甲”并不是命理上的某种格局,鉴于很多朋友仍有疑问,今天我就再次深入的解析一下“藤萝系甲”的真正原理,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比劫帮身”而已,这只是一种组合状态的表达。
“藤萝系甲”的起源和象
《滴天髓》:"乙木虽柔,刲牛解羊,怀丁抱丙,跨凤乘猴,虚湿之地,骑马亦忧,藤萝系甲,可春可秋"。
“藤萝系甲”源自《滴天髓》中对于乙木天干的总结性描述,这里的“藤萝”指的就是乙木,而“甲”当然指的是甲木了;因为乙木本身为阴木,它代表的是阴柔的,细小的,曲折的花草之木,犹如藤蔓,人参等纤细且柔软的草本植物;而甲木为阳木,它代表的是参天之大树,栋梁之木,是大型的木本植物,它具有顶天立地之气势;
乙木为阴柔之木,所以它的气息是偏发散之态,而甲木为阳刚之木,它的气息偏聚集之态,具有发散性的乙木会让它有很强的渗透能力,有无孔不入的感觉,它的生长方向是见缝插针的;甲木是笔直参天的,它的生长方向基本是固定向上的,并且是稳健的不会轻易改变,就算遇到了阻碍它仍然会绕过去保持向上的姿态;
所以乙木的阴柔发散性是希望能“依附”在稳固有力的甲木身上,让甲木引领它接受更多的阳光雨露,现实中各种藤蔓类的植物都是缠绕在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上生长的,这其实就是自然界中一种象意的表达;因为如果这些藤蔓如果没有大树引导向上,只能是在地面分散长开,那就会影响它的长势和美感,有了甲木的“依附”可以让它有向上的通道。
“藤萝系甲”的日元一定是乙木,它表现的就是乙木缠绕甲木的状态,以甲木作为依靠,不断地向上攀登和生长,这样就可以站的更高看得更远,古人是非常擅长想象和比喻的,这种借助自然的比拟会更有画面感和深入人心。
“藤萝系甲”的命理本质:
既然它表现的是乙木依附甲木而成长的过程,那么抛开自然现象,从命理本质上讲,甲木就是在给予乙木比较大的帮助,让乙木得以去承载和表现生命的灿烂,而甲木就是乙木的“比劫”,这其实就是“比劫帮身”的命理表达。
谈到“比劫”,我们就应该知道它具有两面性,因为“比劫”为争夺之神,“比劫”为喜用则是对日干的帮扶,而“比劫”如果为忌,则反而是一种抢夺和消耗,所以“藤萝系甲”到底是吉是凶,还要看甲木对于命局的喜忌表现如何,因为如果甲木为忌,它会疯狂吸收各种养分,乙木反而会被过度消耗,所以“藤萝系甲”的条件如下:
一,不管何种格局,“比劫”甲木要为喜用;“甲木”要为喜用神,一般来讲“比劫”为喜用的关键就这么几类格局,如果命局“食伤”在泄秀,喜“比劫”助身防止泄过日干;或者命局中“官杀”过旺,喜“比劫”助身扛“官杀”;命局中“财星”过旺,喜“比劫”助身克财;
二,甲木要透干,且要有强的根气;乙木本身要弱一些最好,如果乙木本身够旺,那其实不需要甲木再来相助了,因为此时“比劫”就为忌了,乙木越弱,甲木帮的越有情,同时甲木要有强根气,这样甲木的越强,乙木就越有依靠,并且甲木透干更能体现它的力量天地一气。
三,甲木最好在年月,年月为大,为尊;其实“藤萝系甲”就已经表明,甲木是关键人物,是老大,而乙木只是凭借甲木而上位,有老二的意思,所以甲木如果在年月,它的地位和能量就比较充足,尤其是占据月柱干支,比较强有力;甲木如果在时柱其实也可以,只不过在象法层面没有年月那么有威慑力。
还有的人说乙木必须生在戌月,不能见丑,辰,卯,其实这些条件是不必要的,说到底“藤萝系甲”就是在体现甲木帮身的重要性,仅此而已,至于古人用这样的比喻意在表现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我们甚至可以举一反三,比如“珠玉系庚”,“烛光系丙”,“雨露系壬”,当然我起的不是那么好听,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珠玉就是辛金,烛光就是丁火,雨露就是癸水,当这些日干需要阳干相助时,都会表现出依附的状态,这是它们的本性。
举例说明:
乾:
癸 甲 乙 丁
酉 寅 丑 丑
大运:癸丑 壬子 辛亥 庚戌 己酉
此造虽然乙木生在寅月,但地支有财杀结党,天干有丁火泄气,此时继续甲木相助,甲坐寅有强根,甲木可以提供助力抗杀,生食伤,但这种情况现实中一定是甲木是老大,乙木是借助它的帮助。
乾:
甲 乙 乙 己
寅 亥 卯 卯
大运: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此造原局虽然乙木不弱,但这个是一个变种的“藤萝系甲”,因为它是从强格,同样是喜欢木气越旺越好,此时的甲寅也在助力格局为喜用,所以戊寅,己卯这二十年发大财,这个八字从强格有财星,这是我前面讲的,从强格要想成就高就需要有“杂质优化”,去财得财,这二十年有六个煤矿的煤老板,资产几十亿,而甲寅在年为老大,它本人反馈这个甲寅实际就是他的靠山,是中央的高干,没有他的引荐和助力,他的事业不会这么大,这也是一种系甲的帮扶。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酉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