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读徐惠泉的画作,恰能于其墨色之上得见诗性的江南。

作为苏州本土成长起来的著名画家,徐惠泉的艺术生涯与苏州园林可谓渊源深厚。幼年时,他随祖母游赏留园,池中游弋的锦鲤、秋日午后的静谧,这种“童真的感怀”既是他艺术感知的起点,也奠定了他对园林诗意氛围的眷恋,成为他艺术创作中挥之不去的江南底色。



《涉园叩芳辰》纸本水墨 2025年作

1980年,徐惠泉考入苏州工艺美校。那时,教室位于拙政园,宿舍则在狮子林。他三年的学习生活,花开花落皆在园林,让笔者这个园林人足以羡慕。他的私人宅邸“昊园”,恰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园林,小桥回廊、泉井石刻间无不充满了文人雅趣。这个生活居所,也是徐惠泉与艺术深度对话的情感空间。

可以说,园林中山水亭榭、峰石花木所营造的优雅景致,不仅是徐惠泉创作的灵感源泉,也培养了他对艺术美的鉴赏力,滋养了他“江南情调”的艺术语言。他的画作,俨然惠风和畅,江南的婉约与雅致扑面而来。在《昊园写生》系列画作中,他以水墨技法捕捉江南文化的淡定气息,通过墨色浓淡、线条疏密与留白处理,以“意”融景,展现自然生机,体现了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精髓。



《昊园写生之一》纸本水墨 2022年作



《昊园写生之八》纸本水墨 2022年作

在徐惠泉笔下,园林不仅是创作主题,更是苏州人生活方式的象征,是承载江南文人生活意趣的叙事空间。苏州园林所涵纳的高雅生活情趣,与徐惠泉内心精神世界形成了深厚默契。他的画作既延续了江南文人画对“隐逸”“自适”的追求,又以“词心”为内核,笔端流淌出真情实感,赋予园林叙事以当代情感表达。他对文人雅士、江南女子的描绘,不是简单地拟古,而是在古意中寄托林泉之志、追慕高士之格,注入对现世生存的深情体味。



《三友亭》宣纸软卡水墨 2023年作

他的园林创作也并非单纯地描绘园林形貌,而是将园林作为人物画的环境要素,强调“人物与环境的协调性”。他所绘人物画,借鉴了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或分梨为院、或移竹当窗,加之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的运用,使画面在人物与环境关系处理上更具层次与节奏,画中人物便具有了一种林下高士的出尘之风。而画作展现出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桃源意境,正是人们一直以来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诗意地栖居。



《蕉竹雅兴》纸本水墨 2024年作



《清泉石上流》纸本水墨 2025年作



《西苑雅赏》纸本水墨 2025年作



《小园春信》纸本水墨 2025年作



《高梧碧影逗初凉》纸本水墨 2025年作

苏州园林造园讲究虚实相生。徐惠泉得于园林的滋养,他的作品也是如此,呈现出江南山林水泽的灵秀之气。他的画作“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墨色相融互补。浓墨透明,似网师园的涵碧泉眼;淡墨水润,如沧浪亭的葑溪之水。墨,在他的画面中代表着空,这种空不仅意味着画面的深境,而且也是画面显现的水墨意蕴。他往往将水墨的“虚”与色彩的“实”互为渗透,就像园林中亭台与山水的掩映。而画中人物形象又与景致相互映衬,“动涵半轮秋水,静扰一榻琴书”,动静相宜,既有着古典美的娴静,又蕴含着无限生机。



《东风一曲桃花香》纸本水墨 2015年作



《著书图》纸本水墨2024年作

徐惠泉生于苏州寒山寺旁的枫桥镇,自幼浸润于园林的诗意与苏绣的细腻。儿时,母亲的绣架是他嬉闹后栖息的寝帐,一幅幅绣品是母亲用针脚绘出的画作。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平日里的熏陶,成就了他的《苏绣》作品。瓜棚豆架之下,绣娘们身着水乡服饰,三三两两,或坐或立,穿针引线,飞针走线,铺陈开静中品意,动中观韵的东方美学。这幅工笔重彩作品,石青、石绿、胭脂、朱砂等诸色看似杂乱,但与墨色融汇,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和肌理感。整幅作品大胆着墨,小心收拾,画面中不仅有水墨与留白、颜色冷暖对比,还有线的松与密、长与短的节奏对比,令人深切感受画面淡雅与气骨完美统一的朴拙气质。画面上错综交织的线与色,缓慢顿挫的笔触,犹如青瓷片开裂的声音,竟能调动起品读者的听觉感官,生发声境美和无穷快感。



《苏绣》工笔重彩 2014年作

经多年积淀,在绘画技法上,徐惠泉打破明清以来文人画“重水墨,轻彩绘,尚写意,抑工谨”的桎梏,将古典绘画的雅丽、印象派的色彩张力与现代艺术的构成法相结合,形成了“体制淡雅,气骨不衰”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文学家朱自清》,便是传统水墨与工笔重彩的融合,既有水墨写意的洒脱,又见工笔重彩的严谨。他以大片墨块配制作为骨架烘托,以墨线作为脉络进行白描,并融入拓、印等特殊处理,使画面呈现出仿佛需几百年乃至几千年才能形成的肌理质感,如同园林历经岁月沉淀的斑驳痕迹,极具历史穿透力和沧桑感。三幅作品相组合,仿佛陈设于园林书斋的条屏,而岁月和情感又赋予了它浓厚的包浆。充盈画作的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父子情深,是时光的温暖。



《文学家朱自清》工笔重彩 2011年作

徐惠泉塑造的人物,或静雅如采枇杷的少女,或雄浑如开山凿岩的建设者,这些鲜活形象,皆以墨彩为桥,连接历史与当下,既有江南的文秀,又有时代的强韧。这也许就是他的人物画“延续数百年江南特有的文人习气,却不陈腐、不苍老、不衰颓……”的艺术密码吧。

在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处,在工笔与写意的交融中,画家徐惠泉以墨色为骨、色彩为韵,编织出一幅幅充满江南诗性与文人情怀的画卷。他的作品是“清新的生活之泉、奔流的艺术之泉,幽深的思想之泉”,在淡雅与气骨间,为中国画注入绵长不息的生命力。

文/沈丽萍,来源:过云楼文化)

画家简介



徐惠泉,生于1961年,苏州高新区原枫桥镇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科技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通大学特聘教授,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并获奖,多次担任全国美展评委、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等。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和私人收藏。

2023年,苏州高新区设立了徐惠泉艺术空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