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交通运输部宣布自2025年7月1日起全面取消机动车行驶证和驾驶证实体证件,改为电子证照模式,我国交通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便捷化新阶段。然而,这一政策变革的涟漪效应迅速引发公众对高速公路收费政策可能随之调整的猜测,部分私家车主更直言“不公平”。这一争议背后,实则折射出交通管理改革中公平性、财政可持续性与公众接受度之间的复杂博弈。

一、“两证”取消:技术赋能与效率提升

“两证”电子化改革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交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自2022年起,公安部在天津、成都等12个城市启动试点,逐步扩大至全国100个城市,最终在2024年实现27个省份、超200个城市覆盖。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办理电子驾驶证1.5亿本、电子行驶证2.3亿本,电子证照使用满意度高达96.3%,远超传统实体证件。

这一变革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行政效率与便民服务水平。车主仅需通过交管12123APP即可出示电子证照,执法部门通过执法终端核验信息,每年可为民众节省办证时间约1.5亿小时,减少纸质材料使用约2万吨。从技术层面看,电子证照采用国密算法加密,嵌入防伪二维码,与公安交管系统实时连接,安全性远高于实体证件,伪造难度是传统纸质证件的37倍。



然而,改革并非没有挑战。部分老年车主因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面临使用障碍。对此,交通运输部设置三年过渡期,允许老年人继续使用实体证件,并加强智能技术培训,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考量。

二、过路费争议:公平性、财政压力与公众诉求

“两证”取消后,公众对高速公路收费政策调整的猜测迅速升温。这一争议的根源在于,高速公路收费涉及复杂的财政、交通与社会公平问题,与“两证”电子化在决策逻辑上并无直接关联。

从财政角度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已超9.7万亿元,年均维护成本约3200亿元。若全面取消收费,地方财政将承受巨大压力。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收费期限通常为25-30年,旨在通过收费弥补建设和维护成本。



然而,公众对收费公平性的质疑始终存在。私家车主普遍认为现行收费标准偏高,尤其是高频次、长距离使用高速公路的群体,更倾向于取消或降低收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调查显示,82.3%的私家车主认为现行收费标准偏高,43.7%强烈支持取消收费。

但反对者指出,高速公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但建设和维护成本需通过合理方式分摊。若取消收费,可能通过提高燃油税或车辆购置税等方式“变相收费”,导致低频次用户承担额外成本,造成新的不公平。例如,若完全通过燃油税替代通行费,每升燃油需增加税收约1.7元,这对日行驶里程50公里以上的车主可能是利好,但对偶尔用车的“周末车主”则意味着额外负担。

三、政策优化:差异化收费与技术赋能

面对争议,政策制定者正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收费模式。差异化收费成为重要方向。例如,山东省实施的“高速公路分时段差异化收费”政策,在夜间对货车实行5折优惠,既缓解了日间交通压力,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江苏省推出的“高速公路定制化出行套餐”,允许用户选择特定路段的月卡、季卡或年卡,价格比单次付费便宜30%-50%,受到车主欢迎。



技术进步为收费政策优化提供了可能。截至2025年2月,全国ETC用户已达3.7亿,覆盖率超过92%,日均交易量达1.2亿笔。基于这一数据基础,可实现更为精细化的收费管理,如动态定价、优惠组合等。广东、浙江等地试点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系统,车辆无需安装ETC设备,通过摄像头识别车牌并自动扣费,进一步简化了支付流程。

此外,针对新能源汽车普及带来的挑战,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对所有机动车征收“道路使用费”,取代现有的燃油税和高速公路收费。这种费用可按车型、重量、排放和行驶里程综合计算,与具体使用的燃料类型无关。新加坡已于2024年推行类似政策,被视为未来发展方向。

四、未来展望:平衡多方利益的改革路径

从短期看,高速公路完全免费通行的可能性不大,但差异化、精细化的收费调整已是大势所趋。交通运输部表示,正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收费公路政策,包括缩短部分路段收费年限、降低特定车型收费标准、扩大差异化收费试点范围等。



从长期看,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高速公路运营模式。随着车路协同技术普及,高速公路将从单纯的“路”变为集信息、能源、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系统。这种转变使“按服务定价”成为可能,车主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服务等级和价格。

对于私家车主而言,合理的收费政策应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收费透明,公众可知晓资金去向;二是标准合理,与收益和成本相匹配;三是机制灵活,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选择。唯有如此,才能在确保道路运营可持续性的同时,减轻民众出行负担,实现社会整体最优解。

“两证”取消与过路费争议,本质上是交通管理改革中效率与公平、财政可持续性与公众诉求的平衡问题。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需以开放姿态倾听各方意见,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构建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交通管理体系。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