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光强
近日,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多名公职人员曾假冒残疾人骗取国家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事情,引发关注。其中就有庆安县第一中学的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杨某某和他的妻子,更是令人大跌眼镜。
杨某某的残疾证显示为言语二级残疾,也就意味着言语不能正常交流的特级老师,天天能在课堂传道受业解惑,这是何等荒唐与讽刺?!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是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更是我们理应共同践行的社会责任。然而,庆安县的某些人反其道而行之,玩起了“自残”的把戏。作为健康人,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为了一己私利,偏偏去申领残疾证骗取补贴。此等行径,不仅严重损害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也触碰了法律的红线、践踏了法律的尊严。
毫无疑问,“假残疾”盯上的是“真利益”,这次事件中骗补金额从千元到近万元不等。当地回应称,追缴了已经发放的补贴,涉事人员此前已被处理。但是,还有很多萦绕在公众头上的问号必须“拉直”。比如,面对记者采访,纪委、学校、残联等几个部门为何“三缄其口”“一问三不知”?那些需要层层审批才能拿到的残疾证,是如何通过一道道关卡的?究竟是在什么环节、到底是谁开的“绿灯”,才让恶劣的骗补行为能够得逞?除了杨副校长,另外43名“身残志坚”的涉案人员是谁?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显然,当地对此事的处理“不痛不痒”,无异于“罚酒三杯”,不能让公众满意。面对舆论质疑和追问,必须深入调查、公布真相,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完善监管,堵住漏洞,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遇到顽瘴痼疾,必须“刮骨疗毒”,而不是简单包个“纱布”、贴个“创可贴”。要知道,比“言语残疾”更可怕的是“道德残疾”,涉及到此事的相关部门不能再“装聋作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