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潮阳区“英之园”违建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座占地57.389亩、估价1.14亿元的豪华建筑,因非法占用集体工业用地和耕地、未经审批擅自建设,即将面临强制拆除。这本是一起普通的违建查处事件,却因诸多疑问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对法治尊严与监管责任的深刻思考。
据了解,“英之园”从2013年开始筹备建设,多年来一直未取得合法审批手续。2020年4月,当地相关部门曾依法对其作出没收违法建筑并罚款的行政处罚,但之后却没有了下文。直到近日,强制拆除公告的发布,再度将“英之园”推上风口浪尖。如此反复,难免让人揣测:是不是没收不成,才恼羞成怒进行强拆?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从常理推断,执法过程中如果存在执法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连贯,就容易引发公众质疑。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已深入调查,对构成犯罪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有关部门公职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这表明相关部门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试图还原事件真相,重塑法治权威。
从法治角度看,“英之园”违建事实确凿,公然践踏了法律的底线,未经审批擅自建设,严重破坏了土地管理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不应有“法外之地”,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对“英之园”的强拆,正是维护法律尊严、彰显法治权威的必然要求。
然而,此次事件也暴露出监管层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如此大规模的违建,从筹备建设到建成多年,相关部门竟未能及时制止和有效处理,这背后的监管漏洞不容忽视。是监管人员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还是存在利益输送、权力寻租?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让公众对监管机制产生了信任危机。
在以往诸多违建案例中,类似的监管缺位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违建项目在建设初期,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有的即便发现了,也只是象征性地处罚,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不仅导致违建成本过低,让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此次“英之园”事件,应成为一个警示。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深刻反思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强化科技监管手段,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巡查机制,确保违法违规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避免出现执法随意性和反复性的问题。
此外,对于公众而言,也应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违建行为不仅损害公共利益,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任何企图通过违法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最终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该事件不仅是对违法者的警示,更是对监管部门的鞭策。只有坚守法治底线,强化监管责任,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合法、合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