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紫光集团原董事长赵伟国,因贪污、为亲友非法牟利、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一审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这位曾扬言「买下台积电」的「中国半导体教父」,最终因一己私利将中国半导体产业拖入困境。

他主导的激进收购,不仅让紫光集团背负2000多亿债务,更错失了关键技术突破的窗口期,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罪人。





赵伟国的贪腐黑洞

紫光集团,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科技开发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业务涵盖存储芯片、手机芯片、物联网等领域。

旗下长江存储,打破了美日韩对闪存市场的垄断,让三星、SK海力士工厂的防火水平突飞猛进。

子公司紫光展锐,曾是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设计企业,也是非洲手机霸主传音身后的隐形巨人。

然而,这家承载着民族芯片希望的企业,在赵伟国手中沦为「提款机」。

从2014年到2021年,他与特定关系人李禄媛共谋,通过三种方式疯狂敛财:

一是由李禄媛实际控制的公司,低价购买原本应当由紫光集团购买的房产,获取房产溢价利益,非法占有国有资产价值4.7亿余元。

二是将紫光集团的盈利业务,交给李禄媛等特定关系人经营,或者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李禄媛经营管理的公司购买代建管理服务,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8.9亿余元。

三是将公司项目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租赁给李禄媛实际经营的公司,致使上市公司遭受经济损失4645万余元。



赵伟国的这些行为,导致紫光集团流失大量资金,在关键业务上的投入受到限制。

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套重资本运作、轻技术沉淀的运作模式,让紫光集团在半导体产业的多个领域,错失关键发展窗口。

赵伟国,从清华高材生到资本赌徒



赵伟国1967年出生于新疆沙湾县,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与韦尔股份虞仁荣、兆易创新舒清明等业界大佬同窗。

小时候的穷苦生活,让他渴望赚大钱。

他读过李嘉诚的卖楼花致富传奇,向往不已。因此对技术兴趣寥寥,更热衷于资本运作。

1999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夕,赵伟国创立中华医疗网,通过包装概念吸引海外基金投资,被收购后赚取到第一桶金。

2003年,他回到出生地新疆,凭借垄断天然气资源和地产开发实现财富暴增。

「我带100万元去新疆,回来的时候已经赚到45亿元,获利4500倍」,赵伟国曾这样描述那段房地产黄金岁月。

这种掠夺式的财富积累,为他日后在半导体领域的疯狂扩张埋下了隐患。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紫光集团陷入困境,赵伟国以2.8亿元入股,后逐步将持股比例提升至49%,与清华控股分庭抗礼。

2013年起,他通过疯狂举债,开启「买买买」模式。

先是用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进军手机芯片领域;第二年又以9.07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微电子,拓展物联网芯片市场。

展讯和锐迪科合并为紫光展锐后,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设计企业,仅次于高通和联发科。

6年间,赵伟国共发起60余起收购,投入超千亿元。

他甚至扬言要「买下台积电」,搞得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回应,想拿到台积电控制权,得拿出至少300亿美元。最后不了了之。在赵伟国的操作下,紫光集团的资产规模,十年间从13亿飙升到2978亿。

其本人也因此声名远扬,被视为「中国半导体教父」。在2019年以250亿财富的身价,位列胡润财富榜第124位。

在赵伟国的设想中,他要通过买买买,构建一个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半导体产业帝国,以实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但这个想法,就和许家印对恒大汽车的设想「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一样可笑。

他把半导体产业当成了房地产,以为并购就能增值,却忽视了技术沉淀的长期性。

鸿海集团前董事长郭台铭曾直言,赵伟国不过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技术)不是你用钱就可以买的」。

这或许也是赵伟国成为小罐茶投资人,担任该公司董事的原因。



就在紫光集团资产规模飙升的同时,其债务危机也如火山般即将喷发。

紫光的债务危机与重整



2020年11月,紫光集团因无力偿还13亿元债券,触发债务危机。

赵伟国的资本游戏难以为继。

2021年7月,债权人申请对紫光集团破产重整。经核查,紫光总资产约3000亿元,但负债率超过90%。

一年后,紫光集团完成重组,原股东清华控股与赵伟国名下的健坤集团退出,由「智路建广联合体」接手。

在此期间,赵伟国不仅不配合重整,反而通过实名举报、舆论施压等手段,以「国有资产流失」为由多次阻挠。

直到他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重整后的新紫光集团,逐步恢复元气。

2024年,紫光股份营收790亿元,虽净利润下滑,但ICT基础设施业务市场份额稳居国内前列。

长江存储在制裁下,仍实现128层3D NAND芯片量产,技术差距逐步缩小。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背后是新管理层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

正如新紫光集团董事长李滨所言:「我们要用十年时间,把被耽误的技术补回来。」



结语

值得警惕的是,赵伟国并非孤例。

武汉弘芯千亿项目烂尾、陕西坤同半导体停工……这些案例揭示,中国半导体产业正面临「伪创新」的危机。

技术突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而非资本猎手的投机取巧。

紫光的重生虽带来希望,但中国芯片产业的真正崛起,仍需摒弃「弯道超车」的幻想,回归技术创新的本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