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2025全国主流媒体总编行活动寻着茶香走进宁海。宁海温泉艺术村内,“农发杯”斗茶大赛聚焦了总编与大咖们的目光。
这场为“望海茶”的技术交流和品质提升而举办的斗茶大赛,既是对传统制茶技艺的致敬,更是一场产业突围的宣言。
国家级审评专家和品茶达人的盲评、茶农与市场的对话、闲谈间勾起的往事和交流中思想的碰撞,共同勾勒出望海茶从“小美”向“强而精”进发的探索。
身着汉服的孩子们学习茶文化
五感盲评,“茶王”这样诞生
清晨的茶香穿透晨雾,萦绕在身着汉服的深甽镇中心小学学生指尖。孩子们手持青瓷茶盏,诵读《茶经》的童声与悠扬的古琴声交织,为一场特殊的斗茶大赛揭开序幕。
31份精品茶样和13份优质茶样在评委和民间茶客的鼻尖、舌尖流转——这场斗茶赛的特别之处,在于“双重盲评”机制:五名国家级专家与慕名而来的民间品茶达人分两区品茶,茶样被隐去产地,盛于同样的杯中,凭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要素打分。
评选现场
现场专家闻香品味:“外形须绿润肥壮挺直,汤色须清澈如泉,香气需清幽似兰,滋味要鲜爽回甘……”
评委之一、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俞燎远称,这次参加斗茶大赛的茶样外形、香味、品质,都比往年有所提升。能看出这一年,望海茶的原料有所改进,标准化工艺也在不断推广提升。
市民在斗茶大赛现场品茶
楼下的民间品鉴区则更轻松随意,数十份茶样一字排开,还有茶农专门设了摊位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专程来品茶的市民将展厅挤得满满当当。
中国晚协文化新闻分会执行会长张晓然也饶有兴趣地将31种样茶都品了一遍,“每一种都各有特色,看来望海茶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宁海的青山绿水养出了不一样的好茶,我也选出了自己心中最好的一款,不知道是不是与专家一致。”
“茶王”评出
最终,宁海县桥头胡铜岭岗良种茶场的茶样以微弱优势夺冠,成为“茶王”。茶样拍卖出1.1万元,捐给宁海深甽镇中心小学。
评委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金寿珍对望海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精品茶平均分达到93分,每一种都超过了90分,这就意味着精品茶水准已经达到了国家5A级特级茶的水准,这是相当不错的。
媒体大咖品茶
室外的媒体席间,总编大咖们也在热热闹闹地品鉴,澎湃新闻时政部主任姬云涛俯身轻嗅茶香:“这种‘斗茶’的形式非常新颖,‘双盲机制’既尊重专家权威,又拥抱大众审美,让人沉浸式地感受不同的望海茶。”
承德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苏建辉也称赞了斗茶的形式:“既调动了茶农的积极性,又塑造了地方的文旅品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大连日报摄影部主任杨国胜则举起手机拍摄茶汤透光瞬间,感叹:“当地政府用望海茶这个品牌,来统一把关质量,为当地的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媒体大咖品茶
称赞之余,也有多位外省的总编表示,虽然宁海的望海茶比很多大牌茶都好喝,但之前好像很少听到这个名字。
媒体人追问之下,望海茶的前世今生在茶香氤氲间徐徐展开——
望海岗茶山
云端处,四十年接力
宁海是千年茶乡,宁海人的种茶史可追溯到《嘉定赤城志》中的记载,宋宝元年间,一白衣道者在宁海茶山种茶,后僧人宗辩携宁海茶山茶入都,献蔡襄,蔡谓其品在“日铸”茶之上。
但贡茶的荣耀在漫长的光阴中被渐渐冲淡,1967年,当后来成为望海茶泰斗的陈洋珠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毕业走进宁海茶山时,满目皆是粗制茶青。他力主精工细作,茶农却守着统购统销的安稳。直到1980年购销改制,茶叶积压如山,方知破局在即。
走遍宁海山头的陈洋珠,将最后筹码押在云雾缭绕的望海岗。
那年4月的一晚,陈洋珠在土灶前炒了6个小时茶。铁铲在铁锅里翻飞,嫩芽在高温中涅槃。那是茶农们采了一天的芽尖——在他的坚持下,只选整株茶树最金贵的毫芒。
四斤青叶终成九两珍芽,沸水倾注刹那,清香扑鼻。“有戏!”所有人心里一喜。
历经数年潜心研制,“望海茶”迅速崭露头角,一路揽获“浙江十大名茶”等百余项荣誉。而漫漫长征才起了个头。
当年陈洋珠选中的望海岗,是宁海之巅的孤绝茶场。900米云海中,茶芽吞吐着云雾精气,一代代制茶人守着寂寞。
望海岗茶山
俞国平就是这片云雾里长大的“茶二代”,十七岁随父习艺,一晃三十余年。今年,儿子俞佳吉大学毕业,决定跟随父亲留在山上。“要专注,要静得下心,这个手艺,考验的就是时间和耐心。”俞国平对儿子说,就像当年父亲对他说的那样。
但望海茶的传奇不止望海岗。1997年,胡亚成抵押家当承包荒山种茶,却因品质粗劣四处碰壁。直到2002年,专家陈洋珠亲授秘诀:“茶树要当孩子养。”
这位曾卖猪抵债的农妇顿悟:温度湿度毫厘之差,茶叶脾性便截然不同。她学会了对细节的极致把控,指尖只掐茶树顶端三叶,历经百次炒青试验,终炼成翠绿生香的炒青绝技。她的茶叶冲泡时如列阵士兵笔直挺立,兰香清幽沁人心脾。
茶山深处,一拨拨像胡亚成这样的茶人,年复一年,用指尖的温度培育草木的灵性。
零散在各个山头的鲜叶经摊青、杀青、揉捻、理条、干燥等工序后,便会被送往宁波望海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质量达标,才能烙上“望海茶”金印。
这家2000年成立的国资企业,每年谷雨前后举办“茶叶科举”——溢价15%-20%收购优质鲜叶,经统一加工制成望海茶招牌茶。
“4500斤只取500斤精品,比考大学难!”茶农戏谑中透着骄傲。
早在1999年,望海茶就颁布宁波市级地方标准,从苗木到包装,全程质量可溯。国资介入更将分散茶农拧成一股绳:技术总监是科班出身的85后浙江工匠钟鹏建。作为最终把关人,他以“五维审评法”把星星点点的茶叶纳入标准化体系,既破解质量参差顽疾,更让茶农共享品牌红利。
“香气要清幽持久,颜色要翠绿鲜活,汤色要明亮清澈,口味要醇厚回甘,形状要匀整优美……”在斗茶大会的现场,钟鹏建向各地的总编大咖们介绍望海茶的标准。与比赛标准一脉相承的评审法,将匠人精神凝成刻度尺。
“培养了这么多年,好茶不应该这么‘小众’啊!”有人感慨。
当四十年光阴沉淀为金字招牌,已过“不惑”之年的望海茶,是否也会遇到“中年危机”?
“山上长得慢些,下山就快马加鞭”
当天的斗茶比赛,俞国平说,望海岗上的春茶,要比别人晚上二十多天。
茶场年均气温比平原低5℃-6℃,云雾每年在此驻留200多天,在昼夜温差达15℃的气候里,如同慢火煨着高汤,茶多酚与氨基酸被酿成山间独一份的花果香。
“山上多睡三十日懒觉,把云雾灵气都吸收进叶脉里。”俞国平轻捻茶芽,向儿子俞佳吉传授经验。
俞佳吉却觉得,望海茶在山里长慢些不妨,但下山后的路,须快马扬鞭。
这几年,眼看着各地茶叶竞争已白热化,而相比传统原叶茶,身边的同龄人更愿尝试五花八门的奶茶,俞佳吉暗暗着急。
论根基,宁海5.4万亩茶园相较安吉的24万亩、杭州的50万亩,拓土增收空间有限;较品类,绿茶只有一春光景,难敌红茶三载陈韵、白茶岁月沉香,更与杭州龙井在江南烟雨间短兵相接,品牌锋芒稍逊,虽守住了品质精魂,却难抵夏秋茶浪席卷市场的长线消磨。
这杯茶中,藏着守艺者的一腔孤勇与渴望突围的灼灼星光。
自上山起,俞佳吉计划用研学、疗养吸引客流,把宁海人文元素和AR技术融入茶叶包装,再用短视频讲述高山茶的故事。对他而言,新世界的门才刚刚推开。
早在他之前,许多年轻人已开始突破。十多年前那个双十一,还是学生的卢豫试着把自家茶叶挂上淘宝店,意外收获惊喜。毕业后她返乡深耕,逐一对接快递公司,推动“三通一达”扎进深山,织就物流网。从淘宝店铺到小红书,她的云端茶香始终飘在数字化浪潮前端。
95后夏扬扬则用土味短视频打造“游子的故乡”账号,还把自家客厅改造成茶室和茶学堂。她手把手教同龄人揉捻萎凋叶,将千年茶香化作掌心的温度。
新茶人接过的不仅是茶场经营棒,更托起了千年茶香的星辰。在传承与创新的浪潮中,望海茶正以更富张力的姿态破局——半年前宁海县农业发展集团挂牌成立,将望海茶列为战略核心,推出的首批高端春茶一上市便售罄。
为开拓年轻市场,除推出60g小包装外,望海茶正试水茶饮领域。
有别于茶颜悦色的“中式美学”和霸王茶姬的“国风出海”策略,望海茶选择“在地化叙事”路径。联合高校及第三方团队成立研发中心,推出六大文化系列产品:“霞客茶”呼应徐霞客宁海开游典故,“福茶”搭配红妆茶点与非遗漆器等,形成独特茶韵体系。
宁海外环东路8号即将迎来“又喝那茶”全国首店,这艘500平方米的茶饮方舟即将启幕:一楼以“霞客茶”“福茶”等古法新制破局,二楼研发中心缔造舌尖奇遇。
茶产业升维实验已在乡野燎原。涨坑村以茶渣酿酒专利打造“酿酒-还田”生态闭环,太阳山茶场则让38种茶衍生品破壁生长——从茶皂素沐浴露到茶氨酸香薰,构筑沉浸式茶韵空间。
赤岩峰茶业创始人葛明星更将茶叶凝作艺术,其历时六年研发的茶艺建材将亮相北京国际建材展,剑指海外市场。
望海岗暗香徐来,老一辈茶人年复一年,守候新绿舒展。代代接力中,茶香历久弥新。
来源 甬派客户端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