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大多数人,到了晚年总归有“叶落归根”的盼头,但如果身处历史漩涡,想“归根”也可能变成一件终身难圆的心事。
1996年,蒋介石的小孙子蒋孝勇在台北召开的发布会上,面对众多媒体,用两句话道出全家三代的遗憾,不仅仅是家族的悲凉,也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家庭的共同无奈。
有人说,一家人分隔海峡半生,哪怕想给亲人挑个安稳的归宿,也要面对无数看不见的障碍。
这场看似家事的“移灵”请求背后,是情感、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巨大矛盾,也让普通人不禁想起自己在外漂泊时,对故土和亲人的那一份牵挂。
一、
对于浙江奉化的人来说,村子里总有一些老人,习惯坐在大树下聊天。有一年秋天,村里来了一拨陌生人。那天刚下过雨,地上有点湿。有人认出了其中一位中年男人,就是蒋家的后人蒋孝勇。
“蒋家的人,还是回来看祖宗了。”有年长的村民这样低声议论。蒋孝勇此时身体很差,走起路来特别慢,还得让家人扶着。他不是大张旗鼓地回来,也没惊动什么官员,就和普通人一样,在老宅门前站了好久,抬头看看屋檐、低头看看青石板。同行的孩子还在旁边蹦蹦跳跳,完全不知道父亲的心事有多重。
村民们偷偷观察着,没人敢上前搭话。蒋孝勇进了门,什么也没说,先是仔细摸了摸墙角的青砖,像是在找童年的记忆。后来他带着家人去祭拜祖坟,那段长长的台阶,他执意要自己慢慢走上去,说“这路,我得自己走。”走到祖坟前,他跪下,久久没起来。
身边的人没有劝他。看得出那一刻他情绪很激动,也许是回忆,也许是遗憾。普通人扫墓时也常这样,家里长辈走了,后人哪怕再远,也总想着回来磕个头,尽点孝心。这种场景,普通人家年年都在发生。唯一不同的是,蒋孝勇背负的,是蒋家几代人的“归根”遗愿。
其实这并不是蒋家后人第一次回来。村里老人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蒋家的某些后人就悄悄来过,没惊动村里,也没办什么仪式,只是看了看祖屋,摸摸老墙根,又匆匆走了。但像蒋孝勇这样,既带着家人,又要给祖先上香,还请村里人帮忙打扫墓地,大家还是头一回见。
有的老人后来回忆说,那天蒋孝勇的脸色很难看,嘴唇都有些发紫。有人在他走后,悄悄在祠堂里看到了一只小小的布包,里面是他留给祖宗的祭品和亲笔写的信。内容没几句话,说的也是思乡和内疚。
那一年,村里秋天的风吹得特别大。有人说,“无论家里多大风浪,最后都要想着回来一趟。”这一句话,既是普通人的心声,也是蒋家三代人的共同念头。
二、
普通人家里,长辈去世了,大多想着“入土为安”。可有时候,愿望越简单,越难实现。
1975年蒋介石去世时,留下遗愿:“将来有机会,要回到大陆、葬在孙中山先生的身边。”蒋经国后来也表达过类似的愿望。只是那时候,两岸隔着海峡,亲人天各一方。蒋家的后人,无论多有身份,面对这样的人生节点,也会感到无能为力。
蒋孝勇自小长在权势之家,见惯了大场面。可在父亲去世后,他的处境其实并不好。家里的老一辈人相继离世,剩下的兄弟姐妹有人移民,有人早早病故,家族的荣光渐渐消散。身为家中最小的儿子,蒋孝勇身上的担子,远比外人想象得重。
八十年代末以后,蒋孝勇曾短暂参政,但很快退出,转而在国外经商。他和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先是去了加拿大,又搬到美国。有人说他是“看透了家族的命运”,也有人觉得他只是想给下一代找个安稳的环境。但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他其实一直没有放下“移灵”的心事。
蒋孝勇多次向台湾有关部门递交申请,希望能让“两蒋”归葬浙江奉化。他的理由很简单:“落叶归根,是最基本的人情。”可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顺利。无论从台湾的政治局势,还是两岸关系来说,这件事都远比一般迁坟复杂。申请被搁置、信件无人回复,蒋孝勇自己也只能一次次碰壁。
有一年,他给远在奉化的老同学写信,信里没有怨气,反而很平静:“我回不回得来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家乡还在,老宅还在。”普通人家有时也会因为迁坟、择日等事情头疼。可像蒋家这样的家族,牵涉到的就不只是家里几个人的情感,更有一段特殊的历史。
直到1996年,蒋孝勇确诊癌症,健康每况愈下。他心里明白,如果这次还不抓紧,也许自己真的没时间了。于是才有了那一场对外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他声音沙哑,语气很重,却说得很实在:“我的祖父和父亲,生前都盼着能落叶归根。我们做子孙的有这个义务。”全场很安静,没有太多掌声,也没有质问和追问。有媒体后来回忆,蒋孝勇讲完后,很多记者都沉默了。这一刻,身份和历史的隔阂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普通人心头的无奈。
蒋孝勇去世时,台湾媒体曾感慨:“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共同的情结。”很多在海外打拼多年的普通人,也有类似的体会。一个普通的心愿,偏偏成了最难达成的执念。
三、
蒋孝勇病重离世后,蒋家的“移灵”之愿并没有停下。妻子蒋方智怡几次带着孩子回到奉化扫墓,也尝试和各方沟通,继续推进老人的遗愿。可惜,两岸的沟通依然没有进展。慈湖、头寮那两口棺椁,几十年来仍然静静停放在原地。
每年清明时节,奉化的村民上山扫墓,偶尔有人会想起蒋家的事。有的老人说:“人都想回来,可事情不是说办就能办。”村里年轻一代对蒋家没什么印象,只知道曾经有那么一家人出过大人物。可老人们心里清楚,回家的愿望,无论你是谁,最终都一样。
有时候,家族的历史像一条河,谁也不知道下一站会流向哪里。蒋孝勇的孩子们,很多已经在国外生活,和家乡的联系也逐渐变少。但据说,每年家族聚会时,祖先“落叶归根”的话题还是会被提起。不是抱怨,更像是一种叮嘱。
慈湖和头寮如今成了旅游景点,游客络绎不绝,参观时都觉得“这里很安静”,可大多数人不知道,馆内的两副棺椁已经浮厝几十年,没有真正入土。工作人员也只是例行公事地讲解,很少有人能理解那背后的情感拉扯。
很多海外华人在谈及“落叶归根”时都说:外面的世界再好,心里总有一块留给家乡。其实在蒋家这件事上,很多普通人都能找到共鸣。家族荣辱、历史变迁,最后归结起来,也就是“家”字最让人动情。
无论是风光一时的大人物,还是平凡普通的百姓,到头来都要面对“归根”这个问题。
时光一晃多年,蒋家父子的遗愿还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