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物多样性“家底”有多厚实?历时8年,这项调查即将收官。5月16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常州市人民政府在常州溧阳共同举办了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暨江苏省“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现代快报记者从现场获悉,今年上半年江苏将在全国率先完成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基本实现全省陆域“全覆盖”。截至目前,在全省95个县(市、区)中,已有93个全面完成调查,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76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物种132种。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将施行

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将正式施行。江苏成为继云南、山东之后第三个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的省份。

活动现场,由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共同开启《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宣贯活动,后续将积极推动《条例》宣传,进一步提升全省对《条例》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营造全社会学习《条例》、宣传《条例》、贯彻《条例》的浓厚氛围。


活动还邀请了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的太湖生物多样性守护者代表们共同参与,来自湖州、无锡、常州、苏州四地的9位代表宣读了《太湖生物多样性守护者宣言》,签署生成电子徽章,未来通过多地联动、多方参与、多元行动,扩展太湖生物多样性“守护网络”,携手开启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新篇章。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分享上,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徐海根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杨江华副教授带来了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方面的前沿研究与深度思考,同时,志愿者们也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了他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生动故事。参会代表还在现场观看了《多彩物种・链动江苏》《万物共栖向新而生》等成果,并在会后实地考察了溧阳市天目湖生物多样性展馆、天目湖湿地公园、天目湖自然学校。

江苏第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将于6月全面完成

为系统掌握全省生物多样性现状,201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8年来,江苏生物多样性“家底”不断丰厚,“神奇动物”持续上新。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吴军介绍,目前在全省95个县(市、区)中,已有93个全面完成调查,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2800种、陆生脊椎动物521种、陆生昆虫2933种、淡水水生生物2588种。


其中,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76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物种132种,发现了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濒危物种,独花兰、中华虎凤蝶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黄胸鹀、青头潜鸭等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物种出现频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发现了鞭叶耳蕨、蕈步甲等多种江苏新记录物种,标志着物种栖息生境不断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江苏第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将于今年6月全面完成。”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吴军介绍,后续将充分利用好第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开展调查数据的汇总、清洗、分析和校核,及时公布调查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编制第二批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以进一步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目标和方向。

新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正在启动

将围绕太湖、长江等流域开展专题调查

吴军透露,近期他们也在启动新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预计今年三季度将形成调查工作方案。“在这轮调查中,将根据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带三区’重点区域的分布布局,打破行政单元边界,重点围绕太湖流域、长江流域、沿海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开展专题调查。”

据悉,新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将重点关注受威胁的红色物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江苏特有物种等,结合全省生物多样性具体状况及相关物种名录,有效推进重点保护物种、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专项调查工作。同时,补充“空白”调查对象,补充大型真菌、地衣苔藓、中大型土壤动物等多个生物类群,试点开展近岸海域的海洋生物调查。增加生境调查内容,客观分析栖息地生境质量、空间特征、干扰情况等,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化保护。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红艳

(除标注外,图片均由记者拍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