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贞灵芝。
白边喇叭菌。(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海南省发现一批新物种新记录,其中包括2种新物种、35种中国新记录种,以及71种海南新记录种。5月16日,在三亚举行的2025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海南省主场活动,揭晓了2024年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海南省物种名录再次实现“扩容”。
此次亮相的2种新物种分别为素贞灵芝、白边喇叭菌;35种中国新记录种包含大孢蘑菇、雪白斑蘑菇、凹野绢野螟、热坦夜蛾等;71种海南新记录种则包括了艳牛肝菌、细柄蘑菇、突双线尺蛾、灰灯蛾属等。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去年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调查团队由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五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调查范围覆盖了生态系统、维管束植物、哺乳类动物、两栖与爬行类动物、鸟类、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大型真菌、近岸海域生物等多个领域。
“此次调查与评估有助于明晰生物多样性‘家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政策制定提供支撑。”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洪滨表示,此次调查基本掌握了区域内物种组成、分布及生态系统现状,建立了4个市县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成果将直接应用于濒危物种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和栖息地修复。
据悉,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创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邸伟杰表示,近年来,海南省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推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优化保护空间布局,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次活动由省生态环境厅、三亚市政府联合主办。现场还举办了生物多样性环保科普图片展,邀请专家解读海南珊瑚礁保护现状与前景,并组织参会代表参观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