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渝北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以下简称“教联体”)建设启动仪式暨启诚巴蜀2025教育沙龙在启诚巴蜀小学举行。渝北区将加快建立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的“教联体”,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为教育强区建设协同聚能。
“教联体”建设启动仪式。渝北区启诚巴蜀小学供图
见成果:联动共绘育人“同心圆”
何为“教联体”?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旨在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生态中实现有效覆盖,“教联体”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
“教联体”关键在“联”。据悉,一直以来渝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目前,全区依托“教联体”建设,联动教育、民政、妇联、团委、公安等多个部门,建成社区家长学校,整合社会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等资源,实现了家校社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渝北区妇女联合会以三个“聚焦”统筹家校社力量;渝北区民政局着力打造“北温带的阳光”未成年人保护品牌;渝北区人民检察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在“教联体”理念引领下,渝北区各部门现场展示“教联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为“教联体”建设的推进提供创新样本。
“渝北区各部门协同育人案例很有指导意义。各镇街也应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组建形成各自的‘教联体’,在本区域内协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展区中,渝北区悦来街道相关负责人谈道。
看举措:一盘棋共筑育人“教联体”
“我们多主体破局共生,广泛链接资源;我们多维度课程重塑,一起共创共建……”“教联体”建设启动仪式上,渝北区社区、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共同诵读《渝北教育同心圆:共建“教联体”行动倡议》。
“‘教联体’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育人合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渝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荐华就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指出,要提高站位,下好统筹协调“一盘棋”;要整合资源,织密协同育人“一张网”;要注重实效,树牢考核评价“一把尺”。
据悉,渝北区将成立由区委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统筹全区“教联体”建设,区教委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责任清单和专班推进机制,各镇街同步成立工作小组。各镇街将因地制宜制定“一域一策”实施方案,各学校形成“一校一品”协同育人特色。此外,还将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将资源辐射度、师生获得感、家长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成效纳入年度考核。
读样本:启诚“读懂儿童”行动路径
“教联体”建设启动仪式后,启诚巴蜀2025教育沙龙在西南大学教授、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刘衍玲主持下进行。
著名学者、原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带来学术演讲。他围绕“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教联体实践路径”主题,通过现场互动,以多维视角,让这场沙龙成为有效开展“教联体”的“方法论课堂”。
启诚巴蜀小学校长团队王冰、汪小红、廖泽萍以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生态为引,与家长代表、区教联体合作单位(重庆大剧院艺术教育中心)代表蒋旖旎一同,为与会嘉宾开启《读懂儿童“教联体”: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启诚模式》主题汇报。通过案例展示、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实践,展现学校在教联体工作中的主导职能。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提供了实践指引,打破教育主体间的壁垒,凝聚教育合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
据悉,一直以来,启诚巴蜀小学都在构建校家社共育生态中探索前行。学校联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打造家长成长攀登营,以活动助力家长学习;开发多元课程,构建“起承转合”课程范式;通过“生涯规划”中心,链接社会优质资源,向家长提供定制化的学情分析和学业规划,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启诚巴蜀小学校长王静表示,启诚巴蜀小学将以先行校的探索经验,为更多学校提供可借鉴的范式,助力全区形成“教育无围墙、成长无边界”的育人生态。(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