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代表团亮相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开幕式。记者 赵一诺摄


全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美术作品展。记者 赵一诺摄


黑龙江省代表作品《盛世家园》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展出。记者 赵一诺摄

初夏的长沙,湘江奔涌,绿意葱茏,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在长沙橘子洲头绽放异彩。舞台上,一群身着赫哲族鱼皮衣、鄂伦春族狍皮袄等民族服饰的黑龙江少年用自信的舞步惊艳全场;哈尔滨市松雷中学的朗诵作品《秋瑾》,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诠释着巾帼英魂……这场跨越千里的艺术对话,不仅展现了黑龙江省美育浸润行动的阶段性成果,更折射出新时代美育工作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深刻变革。黑龙江省以“红色基因、民族团结、冰雪文化”为特色,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美育生态圈,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营养剂”。

擘画育人蓝图

三维发力重构美育新格局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2024年,省教育厅印发《黑龙江省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以“机制筑基、师资强本、环境赋能”三维发力重构育人新生态。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唱歌、绘画等技能,还要让他们通过学校美育课堂读懂这片土地的灵魂。”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黑龙江充分挖掘和依托龙江独特资源,将“红色基因”“民族团结”“冰雪文化”三大特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打造立德树人的“浸润课堂”。

机制创新的生动实践,藏在鸡西市和平小学的课堂里。这所位于矿区的小学,开发出“必修+选修+校本”三级课程体系,新增快板、京剧等特色课程。校长李慧杰翻开一本泛黄的教案说道:“十年前,我们只有一台老式钢琴;在2023年和2024年的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各项活动中,学生参与率达100%,收集艺术类作品千余幅。”

在绥化市寒地黑土艺术馆,一场由学生策划的“秸秆画里的抗联故事”展览吸引了上千名观众。馆长指着一幅《雪原追敌》说:“这些秸秆画出自乡镇孩子之手,他们用艺术描绘出东北抗联精神。”

冰雪文化是黑龙江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冰雪艺术”课堂,学生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刻“雪房子”,诠释北国风光;冰雕创作领悟几何之美,让黑龙江的美育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大庆市中小学以“铁人精神”为底色,创作《精神之光——大庆铁人的英雄赞歌》等剧目,将采油设备转化为艺术创作素材融入美育教学中。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国家级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99所,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依托哈尔滨师范大学建设了黑龙江省学校美育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建设了黑龙江省冰雪景观雕刻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参与”的生动局面。

创新机制破局

四级联动构建活力生长极

《黑龙江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省、市、县、校四级展演机制,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和独具一格的美育特色品牌。一年来,从漠河市北极镇中心校的冰雪版画工作坊,到抚远市抓吉赫哲族乡学校的“伊玛堪”说唱团,全省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发展格局。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中小学以达斡尔族农民画为载体,构建“美育-民族-文化-生活-艺术”融合课程体系,学生通过绘画技艺传承民族文化。黑河市逊克县民族小学聘请省级非遗传承人授课鄂伦春族桦树皮粘贴画,该市举办的合唱节、艺术节等活动,覆盖全市46所学校,形成“非遗传承+展演实践”的美育生态。

穹顶华光中,《红旗颂》的号角响彻松花江畔,黑龙江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在哈尔滨大剧院璀璨启幕。这场覆盖13地市、4700余名师生的美育盛会创下两项历史纪录:参演学校数量与师生规模创历史新高;首次以3个专场展演与美术作品联展的“三演一展”模式,历时6天构筑立体化美育空间。通过搭建“报网端微屏”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了美育成果从剧场到云端终端的破圈传播。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管弦乐团作品《红旗颂》的排演过程,更是“以展演促美育”的典型缩影。音乐教师王刚带领学生以“抠细节、磨音准”的执着,最终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演出。一位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场演出不仅让孩子登上省级舞台,更让他们认识到“美育是另一种维度的成长”。

展演中,鸡西市第二十五中学管乐团《咱当兵的人》作品演绎让年轻观众震撼——乐章高潮处,42把铜管乐器同时模拟出井下钻机的轰鸣。这支坚守44年的乐团,将《红星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红色经典演绎得深入人心。

“过去组织活动像‘大海捞针’,现在变成了‘水到渠成’。”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以“浸润”为核心理念,各地各校逐步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构建省、市、县、校四级展演体系,通过组织艺术节、合唱比赛等活动,推动美育从“竞技场”转向“文化场”。

据悉,省教育厅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全新推出的“国际音乐文化周”让龙江学子大饱耳福。活动中有意大利、法国等国制琴大师的传世之作,也有当代中国制琴师的杰出作品。学生们在一场场交响乐曲演奏会和洋溢青春的歌舞表演中,感受穿越时空的经典。

铸造强师矩阵

五措并进舞动美育新生态

在大庆市庆风小学的“版画雅集”课堂上,学生们手握刻刀,在木板上勾勒出抽油机的轮廓。指导老师汤红波不仅是美术教师,还是大庆油田历史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我们带学生到油田遗址写生,用版画还原‘铁人精神’。”汤红波的备课本上写满了跨学科笔记,“美术中的透视原理对应数学的空间几何,色彩搭配融合了物理的光学知识。”这样的课堂,源自大庆市首创的“馆校合作”模式——全市23家博物馆、美术馆与学校共建美育基地,开发出《石油魂》《湿地生态艺术》等42门特色课程。

这样的转变,源自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2024年初,省教育厅全面推行一体化教研培训机制,通过补强师资缺口、优化激励机制、构建教研体系、深化资源共享、完善评价机制五个举措,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以美育浸润学生、教师、学校,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设立的省级美育发展研究中心,定期开展“美育工作坊”,邀请中央美术学院专家指导课程开发。

教师素养提升工程按下“快进键”。宁安市常态化开展美育教师教研活动,将美育与多学科教学相融合,不断提升美育教师素养和美育课程质量,推动其形成更多融合创新的美育成果。为发挥优质教师示范引领作用,鸡西市组建“艺体名师研修共同体”“美育名师工作坊”等研修团队。该市的“桃李之声”合唱团是全市新入职教师的成长基地,合唱团每周四都会集中练习试唱、听音、指挥等基本功。2024年,“桃李之声”合唱团在“礼赞祖国·唱响鸡西”合唱比赛中获得季军,并在多个艺术赛事和重大活动中亮相,已成为鸡西教育的一张名片。哈尔滨五常市雅臣小学音乐教师罗鹏程的备课本里,详细记录了带领学生开展课桌舞《张灯结彩》的创编实践:“我们不再局限于单调的动作模仿,而是引导学生捕捉歌曲中欢快的节奏变化,让孩子们在课桌方寸间绽放自我。”

“一校一品”的特色格局日渐清晰。绥化市尚志小学的剪纸社团,将抗联故事剪成百米长卷;伊春市带岭一中的森林写生课程,让油画板成为生态教育的载体……目前,全省已培育省级美育基点学校271所,真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教师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关键。一年来,省教育厅通过创新形式、实践融合等多种路径,构建“省级培训+校本研修+跨界交流”的立体化培养体系,为构建高质量美育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记者 赵一诺)

记者手记

美育之河奔流不息

从松花江畔的冰凌到橘子洲头的星火,从赫哲族的鱼皮画到湘绣的银针,我们看见:美育的种子已生根发芽,深植黑土地。

在漠河北极光下管乐的交响中,在大庆油田深处磕头机的震动旋律中,在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绝笔诗的呐喊中,我们听见了答案:当美育真正化作滋养心灵的“水与空气”,教育的土壤自会生长出无限可能。这条奔腾出万千气象的美育之河,终将载着文明基因的密码,奔涌向更辽阔的远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