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参考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具体资料会在文中和文末详细说明!

以前大家争着抢着要办,现在却避之不及,奥运会作为全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原本是展示国家实力的重要舞台,可如今却成了东道主的“经济负担”。



从里约奥运亏损140亿,到东京奥运会亏掉500亿,奥运会似乎变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巨大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让人心生顾虑。



那么,我国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最终盈利了多少呢?



那些被奥运拖垮的城市

提到因奥运光环而迷失、最后摔了跟头的城市,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绝对榜上有名。无论桑巴舞跳得多热情,也掩盖不了亏损20亿美元(约合141亿人民币)的冰冷现实。当初承诺的阳光沙滩和比基尼美女,最后变成了场馆中锈迹斑斑的钢筋,全世界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这些工程能不能撑到开幕都是个未知数。



工期一再拖延,预算不断攀升,比赛海域还爆发了“超级细菌”,运动员们心里能不忐忑吗?为了面子好看,主办方硬是花了3.2亿美元修了一道七公里长的“奥运墙”,把旁边的贫民窟遮得严严实实。

这种做法不仅没落得好,反而激怒了当地民众。警察因为工资拖欠罢工,结果黑帮趁机打劫,运动员代表团遭遇抢劫的事情隔三差五就上新闻,安保形同虚设。



奥运会结束后,那些耗巨资建造的体育公园迅速荒废,游泳池变成了臭水坑,高尔夫球场每年还得倒贴几百万美元维护。有的场馆甚至成了流浪汉的栖身之所,连发给运动员的奖牌都开始生锈。

没过多久,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剧本同样令人沮丧。本来预算就捉襟见肘,又赶上全球疫情,简直是雪上加霜。比赛被迫推迟一年,各种开销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原本指望门票收入和游客消费能够弥补部分损失,但最后场馆里空无一人,精心准备的大餐无人问津,只剩下电视转播广告费聊以慰藉。算下来,总共亏损了70亿美元(约合500亿人民币),谁看了都会心疼。

日本人绞尽脑汁省钱,比如从废旧电子产品中提炼黄金制作奖牌,给运动员安排纸板床,但这些小修小补根本无法填补巨大的亏空。更糟糕的是,按照规定,他们还得向国际奥委会支付一大笔转播费和赞助分成,这买卖怎么看怎么亏。



那么,奥运会的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它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吞金兽”呢?

奥运“吞金兽”的胃口有多大

显而易见的大额支出谁都看得清清楚楚,体育场馆不会凭空出现,要么翻新旧的,要么从零开始新建,哪一项不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还有媒体中心、奥运村等配套设施,同样是花钱的大户。



不仅如此,场馆建好了之后,日常维护保养又是一笔长期支出。很多时候,场馆建设时轰轰烈烈,后续维护却力不从心,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风吹雨打逐渐荒废。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投入,还有许多看不见的“隐形开支”等着你。赛事期间,成千上万的运动员、官员、记者以及游客从世界各地涌来,吃喝住行每一项都需要妥善安排。赛事服务、城市交通系统升级、尤其是安保工作,这些软性投入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



主办国必须保证所有人的安全,安保级别不断提高,成本自然居高不下。可以说,办奥运就像摆流水席,客人还没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得先备足,而且标准还不低。

绝处逢生并非天方夜谭

当然,并非所有的奥运会都以亏损告终。在这片“冰天雪地”中,也曾有逆袭的“火花”,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当时,蒙特利尔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很多城市对奥运会唯恐避之不及,洛杉矶几乎是捡了个漏,没有竞争对手就拿到了举办权。当地老百姓一开始也有疑虑,生怕重蹈蒙特利尔的覆辙。

关键时刻,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彼得·尤伯罗斯站了出来,这位头脑灵活的领导人将一手烂牌打得漂亮无比。



他的核心策略可以概括为“商业化”三步走:电视转播权公开竞价,最大化媒体价值;商业赞助实行垄断经营,确保赞助商权益得到保障;门票销售则玩出了花样,采用阶梯式定价,既满足了高端需求,也让普通观众有机会参与其中。这些招数放在今天可能不算稀奇,但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的创新之举。尤伯罗斯团队还特别精明,能用旧场馆绝不新建,一下子节省了大笔资金。



结果,洛杉矶奥运会不仅没有亏钱,反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盈利的赛事,让全世界大跌眼镜:原来奥运会也能赚钱!不过话说回来,洛杉矶的成功有其特定的天时地利人和,完全复制并不容易。

但北京却实现了逆转,2008年奥运会办得非常出色,组织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更重要的是,经济账算下来还盈利了大约10亿人民币。这背后靠的是国家层面的强大组织协调能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北京奥运会总投资高达几千亿人民币,虽然听起来吓人,但与其他亏本的国家不同,这笔巨款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全部投向体育场馆,而是精准地用于那些能让城市长期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办好奥运,北京一口气新增了五条地铁线路,总长度超过200公里,投资600多亿;首都机场的新T3航站楼花费近300亿,大大提升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和吞吐能力。



此外,超过一千亿的资金被投入到环境治理中,植树造林、污水处理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首都争取到了更多的蓝天白云。这些钱名义上是为了奥运花的,实际上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奥运会结束后,这些升级后的交通网络、焕然一新的机场以及明显改善的生态环境,持续造福着几千万北京市民。



那些标志性的奥运场馆,如鸟巢和水立方,并没有在热闹过后被人遗忘,如今它们已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仅门票和相关商业收入就有数亿元。

同时,这些场馆继续承办各类大型演出、体育比赛和商业活动,真正做到了“一次投入,长期收益”。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北京奥运会像催化剂一样推动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2008年时,体育产业总规模约为4700亿,到2019年已突破三万亿!这场由奥运点燃的运动热潮至今仍在影响着每一个人。

文章信源:原文刊登于北京日报---2024.08.17:《奥运会为何烧钱,又如何赚钱?“亏本”的奥运会还值得办吗?》原文刊登于每日经济新闻---2024.07.20:《下周启幕!巴黎奥运会预计将耗资82亿美元,成史上第六贵,能否破解奥运会亏损“魔咒”?》原文刊登于国家审计署---2009.06.19:《北京奥运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出炉 结余将超10亿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