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就业歧视莫再成实现公平就业“拦路虎”
“只限35岁以下”“不招已婚未育女性”“第一学历是‘双非’,很多面试机会都没了……”连日来,《工人日报》报道了当前存在的各类就业歧视现象,引发关注和讨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形态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持续释放活力,但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这些显性与隐性的就业壁垒,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也阻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破解这一沉疴痼疾,需多方协同发力。法律层面亟待填补制度漏洞,将年龄歧视、婚育歧视、学历歧视等新型就业歧视纳入规制范围,明确红线,划清雷区,对就业歧视进行刚性约束。监管体系需同步升级,通过大数据监测、招聘文本智能审查等手段,对“暗黑歧视”“隐形条款”实施精准打击,对违规企业实施信用惩戒与顶格处罚,让“限 35 岁以下”“要求三年无生育计划”等歧视性条款无所遁形。企业作为用人主体,更应树立正确用人观。企业招聘应立足岗位实际需求,摒弃“完美求职者”思维,不能“一刀切”对劳动者进行就业歧视。特别是对患病群体、育龄女性等特殊群体,更需彰显社会温度。劳动者自身也要勇于对就业歧视说不,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一旦发现招聘者存在就业歧视等侵犯应聘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要注意保存好相关证据,通过法律渠道维权,给无良用人单位以“教训”。
就业歧视在就业市场早已成顽疾,亟待形成各方合力,猛药去疴,久久为功,才能予以清除、破解,莫让就业歧视再成实现公平就业的“拦路虎”与“绊脚石”。(戴先任)
来源:安徽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