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在博物馆里遇见‘宁’”——南京市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举行。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南京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始终坚持创新,让改革成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让博物馆成为文化惠民的主阵地,成为城市的代言人。



五月博物盛宴邀你共赴文化之约

在活动现场,南京博物馆行业数字人“宁小博”为大家作了精彩推介。为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月这个“博物季”,南京市为广大观众推出三大特展,分别为六朝博物馆推出的“遇见达利”特展、南京城墙博物馆带来的“国王岩”特展,以及南京市博物馆推出的特展“一杯江南——藏在杯中的三城三味”。同时,还为观众精心挑选了“2025年度南京十大推介展览”,以及100余项特色展览和社教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奉献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为了持续丰富夜间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南京市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夜游夜演活动,多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和更灵活的游览时间。





60 万城砖“归仓”见证全民守护力

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方面,南京一直在行动。

2016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与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项目,旨在面向全社会征集散落的城砖线索。共同寻找、守护城墙,也共同守护属于南京人的集体记忆。活动至今已回收近60万块城砖,用于城墙修缮、学术研究及展示。

活动现场,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还向一批积极提供城砖回收线索的“城墙守护人”颁发了证书,感谢他们对南京城墙保护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

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文物保护部的巫骁和来自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陈曦这一对文博伉俪,也在活动现场深情讲述了“吴煦档案保护修复项目”背后的故事。

百项资料库+校馆联动 点燃文脉薪火“接力棒”

近年来,南京市博物馆建设不断完善,博物馆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博物馆早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来自南京拉萨路小学的同学们,用一场《我在博物馆长大》的表演,讲述了他们在博物馆的一场奇遇,这是一场古老与新生的对话,也是一次传承与创新的接力。



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南京市开展了全市博物馆教育资源项目库建设工作,整合公布全市博物馆教育资源,积极为社会开展实践教育、研学活动及课程开发提供便利。活动现场,发布了《南京博物馆教育资源项目库》100个项目,充分释放博物馆教育功能。





近年来,南京市文博行业和在宁高校互动频频,共建文博,共享资源,高校博物馆联盟持续会商发展,备案高校博物馆不断提升服务。其中,江苏警官学院博物馆晋级国家三级博物馆,最新展览“破晓:城市接管中的人民公安”,入选 2025 年度江苏省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物类重点展览,并在全国巡展。南京市文旅局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签署了《合作共建博物馆方向微专业框架协议》,在建设博物馆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博物馆备案等方面开展合作;南京市文旅局和南京晓庄学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推进双方资源共享,更好服务社会。

活动现场,南京市文旅局代表与2所高校代表上台,互换合作纪念台卡。同时,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分别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5名在宁高校留学生颁发了“国际体验官”证书,感谢他们对促进文化交流、提升行业影响作出的贡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