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夏,正是观鸟的不错时节,如果想寻个好去处,不妨来此时淮阴渔沟镇的鹏里村看看:荷塘碧波荡漾,白鹭展翅掠过水面,野鸭在莲叶间嬉戏,不知名的水鸟在芦苇丛中栖息,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这样的美景与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并非偶然,而是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近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图为鹏里村的“水鸟天堂”。图片来源/幸福淮阴
绿水焕新姿,金山入画来
鹏里村,位于淮阴区渔沟镇,曾经的这里,只有因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质恶化的河道,夏季蚊蝇滋生,甚至臭气熏天;如今,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式,漫步村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碧绿的河水微波荡漾,一幅水清岸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而这样的华丽蜕变,源于淮阴区近年来在生态河道建设领域的持续投入与创新实践。
近年来,淮阴区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投入4.8亿元推进河道清淤、生态护岸建设及景观绿化,不仅改善了鹏里村的河道,也让绵延6.6公里,横贯佟洼、夏圩、新桥、三杨这四个村的夏码大沟,从因河道淤积而水质黑臭的烦心沟,恢复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面貌,绽放出崭新的生命力。
同时,为了避免对河道的污染,淮阴区围绕“退水不直排、肥水不入河、养分再利用”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农田退水循环利用改造工作,以现有节制闸控制排水中沟里的农田灌溉水不向外排放,并在回水区域新建节制闸,通过移动泵车将区域尾水提升至灌溉渠加以重复利用。
经过测算,淮阴区实施农田尾水循环利用后,每亩农田可减少外河取水量37.5立方米,减少化肥用量45斤。至2024年11月,淮阴区已有马头镇陶闸片、马头镇头庄片、马头镇吴城片、南陈集合心片共1.3万亩农田实现尾水循环利用。
当下,淮阴区众多乡村也借生态环境改善之机,以自然美景吸引大量游客,提升乡村知名度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形成了“环境改善—游客增多—经济提升—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生态+产业”新模式,铺就乡村致富路
自古以来便有“淮阳粮仓,鱼米之乡”美誉的淮阴,聚焦“生态+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马头镇利用湿地资源发展“莲藕+龙虾”生态种养,亩均收益超5000元。所谓藕虾混养,就是莲藕和水草为龙虾净化水质、提供天然饵料,龙虾又能够为莲藕提供底肥,从而增加莲藕的产量,真正地实现良性循环,这样一来,莲藕亩产约三四千斤,龙虾约200斤。
莲藕清甜脆嫩、龙虾肉质鲜美,莲藕多用于藕粉、荷叶茶和莲子等深加工。这一项目在第一年就为村集体增收近6万元,还带动近百人就业,农户实现了“土地流转稳赚”“家门口打工好赚”的双重收益。淮阴区古清口街道桂塘村莲藕种植基地,也通过采用藕虾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与此同时,该莲藕种植基地在排涝河道尾部建立节制闸,利用现有泵站将退水重新还田,实施尾水处理项目,实现养殖尾水集中治理、达标排放,不仅改善了周边水体水质,还可以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再利用,大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图为淮阴区古清口街道桂塘村莲藕种植基地。图片来源/淮阴融媒
从污水治理到水鸟成群,从传统农业到生态产业,这些惊人的蜕变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而每一只白鹭、每一亩荷塘,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唯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迎来真正的“金山银山”。
文/李梓昕
资料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淮阴报、淮阴区人民政府、江苏生态环境、幸福淮阴、中国水利、中国江苏网、央广网、淮安日报、淮安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