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稿复盘 /
记者以笔为刃,剖开事件的褶皱表层,以追问为火,照亮被忽视的角落。
而当报道落幕后,那些未能穷尽的问题、未能言说的取舍、未曾预料的回响,仍值得一场坦诚的回望。
只观察而不行动,光写稿而无复盘,终将陷入事倍功半、思维凌乱的泥沼。我们试图拾起过往的稿件,摩挲报道的“暗线”、对话执笔的记者、追踪新闻的“长尾”,让采写经验在碰撞中流动,让方法论被更多“未来记者”看见。
来吧,与我们将“媒稿复盘”栏目化作沉淀思考的沃土,一起重返新闻现场……
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红罗大美于2023年7月5日在社交平台留下最后身影后离奇失踪。一个月后,警方于地窖中发现其遗体。这场充满戏剧性与悲剧性的案件,撕开了网红行业光鲜表象下潜藏的人性暗流与社会隐痛。
2025年2月28日,罗大美遇害案在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三名被告人全部翻供,案件再起疑云。3月25日,“真实故事计划”发表文章,以细腻的非虚构笔触,构建起多维的叙事空间。作者郑彩琳追索两段跃升与下坠的生命轨迹,用丰盈生动的细节,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且发人深思的故事。
文章一经发布,迅速引发读者热议。有读者留言感慨“衣锦莫还乡”;也有读者反思“善良需要有锋芒,一不小心成了被饿狼盯上的肥肉”。
面对这起兼具社会性与话题性的案件,写作者是如何进行事实核实,确保信源的可靠性,尽可能地还原真相的?又是如何叙事,让这篇文章充满故事性与细节的?为此,深度营特邀《死于地窖的网红罗大美》作者郑彩琳,深度拆解这篇文章的创作脉络,探寻文章背后的采写逻辑与专业思考。
图|罗大美生前照片
在与作者访谈之前,我们对稿件结构进行了拆解。稿件结构主要分为导语、“命案”“注目”“露富”“杀意”五部分,从案件现场还原、罗大美与余某生等关键人物经历、杀意产生的原因剖析、案件处理现状等部分展开叙述。各部分具体框架梳理如下:
1.导语部分结构拆解
这一部分通过简短的描述介绍案件内容,先概括案件情况及事件的最新进展,再简述罗大美上升又下坠的命运,最后用评论性话语引入正文。
2.“命案”部分结构拆解
这一部分还原罗大美遇害前的最后一场演出,介绍遇害的经过及遇害之后的调查。罗大美家属对余某生这个名字的陌生,引出了余某生与罗大美之间关系的谜团。
3.“注目”部分结构拆解
这一部分向读者介绍当事人罗大美与余某生,分别讲述二人出身相同但人生路径不同的往事,先讲述罗大美努力学唱戏,不断向上攀爬,摆脱穷困家境的经历,再讲述余某生沉沦于赌博、抢劫,多次入狱的经历。
4.“露富”部分结构拆解
进一步剖析罗大美引起余某生注意的原因——罗大美走红后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用金钱对外界释放善意,向外界展现自己的财力。
5.“杀意”部分结构拆解
补充交代案件的其他细节,包括余某生与沙某姣的逃罪经过,以及案件审理过程的迷局,即罗大美与余某生的关系之谜,再重述罗大美人生的升与坠,最后以罗大美2022年3月在舞台上最后一句话“舞台是我最后的归宿”收尾。
稿件通过罗大美的母亲、好友这些核心人物的讲述,以及同村村民、凶手前妻等不同视角的补充,对多种信源加以交叉验证,向读者生动地还原了这起案件。我们截取了文中出现的主要信源,呈现如下:
1.罗大美粉丝
①受粉丝喜爱的体现
②粉丝在直播间与罗大美的互动
2.罗大美母亲张莲
①罗大美遇害后母亲的反应
②发现罗与余的初次交集
③母亲的不解
3.罗大美好友李三
①初见罗大美的印象
②与罗大美相处的细节
③李三的生平
④回忆罗大美的学艺路
⑤回忆罗大美的直播之路
⑥回忆罗大美开始露富
⑦回忆罗大美开始行善
4.村民
①对余某生父母的印象
②对余某生的印象
5.余某生前妻张梅
①对余某生的印象
6.帮凶杨某
①讲述犯罪心路
7.自称认识罗大美的朋友
①讲述罗与余相识原因
8.文献或其他相关资料
①有关部门鉴定
②法院起诉书
③短视频评论区
④罗大美社交媒体
⑤余某生证词
⑥翻供证词
通过访谈真实故事计划作者郑彩琳,我们试图复盘她写作“罗大美遇害案”事件的过程与感悟。我们主要划分为追求事实、调动五感、获取细节、挖掘意义四个部分,从还原事件真相、采写的方法与技巧、稿件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三方面展开。以下内容整理自郑彩琳的口述:
追求事实:
不要预判,要先求证
最开始发现这个选题的是编辑部的老师,因为我之前写过几篇案件类的稿子,所以把这个题派给我做。其他媒体虽然已经发布了很多相关报道,但有些谜底还是没有揭开。我们觉得可以做第二落点的文章,通过去当地看看受害者家属目前的状态,再去核查一些信息。
拿到选题后,第一步就是去找人,联系访谈对象。当时,我通过罗大美最先入驻的社交平台快手和抖音去找,比如在搜索栏搜关键词“罗大美遇害案”,会出现很多相关的内容,可以尝试多刷几条,最后大数据就会推送给你更多相关的内容,通过这些可以找到一些粉丝,或者在他的抖音社交账号的粉丝群里翻找联系人。后来我加入了罗大美的粉丝群,在群聊里获取到了罗大美妹妹的联系方式。得到最核心的人物联系方式后,后面联系访谈对象就比较顺利了,可以借助妹妹的力量去扩充案件需要联系的人脉网,比如罗大美的妈妈、罗大美的律师等等。
「罗大美最好的朋友李三,至今记得那时17岁的罗大美对他说的第一句话。」
在找人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我特别好奇罗大美的圈子是怎么样的,想了解到他成名前、成名后都和什么样的人交流,真正的朋友到底是谁。罗大美是一个网红,在他去世之后,我发现与他相关的人都有在直播,比如他之前的同行、朋友、老师、徒弟等等。出发之前,我连续两天看了四场他老师、徒弟、朋友的直播间。他们大多都有固定的模式,解答网友关于罗大美的问题半小时之后,都开始了直播带货。在此之前,有媒体在庭审当天,采访到一位自称为大美最好的朋友的受访者,这位受访者也开启了直播,但我通过几场直播间了解到。其实大美有个更好的朋友,叫李三。我在李三直播间观察到,他确实是非常惋惜和悲痛的,他并没有利用大美去世的这波流量去直播带货,反而关闭了打赏功能,只是跟网友聊聊天。同时,他在直播中聊到一些比其他人更透彻的话题,比如和罗大美从相见到熟知的过程的细节,那会儿我断定他可能是罗大美最好的朋友。另一方面的佐证是,罗大美的另外一个朋友在直播间说到你们有什么事情去找李三,他是知道罗大美事情最多的人。所以这个时候我就基本确定了李三才是他最亲近的朋友。事后通过罗大美的妹妹证实到,李三确实是罗大美生前在一起最长、最好的朋友,从籍籍无名到百万网红。
图|罗大美和李三(右一和左一)
「无论是罗大美的母亲、妹妹还是好友,都第一次听说余某生这个名字。」
另一方面是去找资料,比如搜集红星、三联等其他媒体的深度报道及快新闻报道。在媒体已经有很多报道方向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在已有的报道方向思考如何去深入挖掘事实。对于报道过的信息,我会再去探究一下真实性,或者把这些信息当作背景资料去拟定更深入的提问。提问是从自己整理的背景资料包的事件细节去进行延伸的。比如有报道提到凶手余某是罗大美的好朋友、小学同学,我就把这条信息粘贴在我的背景资料包里,后面再去询问罗大美妹妹和母亲,律师、李三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他们到底是怎么认识的。后来发现他们都统一答案:他们都不认识余某,从未听罗大美讲过,也从未在自己周边人口中听到余某。那这个信息就可以被推翻掉,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逐渐理清真相。
我觉得罗大美事件像一块马赛克,多家媒体的报道就是在一片一片地揭开马赛克,最后使整个事件的真相最大程度地呈现读者面前。
案件类报道需要三方信源去核实,所以如果有幸接触到了核心信源的话,还是把网上已有的核心信息,再去问一遍会比较好。特别是在网络上众说纷纭而作者本身对事件又不太了解的情况下,更需要去追求事实的求证。所以我的访谈提纲不太是要针对谁去提问列举的,而是针对事实去提问。就如刚才我举的“罗大美跟余某生到底认不认识”这个事实去列问题,去问罗大美的妹妹、母亲,朋友等等。
当时没有问到的细节,或者当事人说得比较模糊的事实都可以再确认一下,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发稿前,我再向罗大美妹妹核查了案发经过和稿件提及到的信息,妹妹跟我纠正了一些之前母亲记错的细节,比如当天余某收到的转账金额,母亲刚开始以为两次都是100多万,但是妹妹给我看见流水账上第一次是180万,第二次是80万。以及有媒体说余某生跟罗大美之前是认识的,我在实地以及发稿前又问了一下妹妹真的是如此吗,她说不是的,她们都不认识余某生。
很多时候,无论网上有多少关于这个稿子的信息,都可以在核心人物面前再多问一句,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要事先预判所有东西,要先去求证。我觉得这是一个稳扎稳打的办法,想象到的这些以及所获取到的信息,都要经历一个求证的阶段,再去往下走,自己能亲自确认的信息是最好的。
调动五感:
尽可能去现场走访与还原
在出差前,编辑老师和我沟通,建议我去现场走访,去看一看罗大美和余某生的出身环境、案发现场,记录下当时我的感受。
我3月11日晚上到达南阳时大概是七八点,在和罗大美的妈妈和妹妹聊到罗大美最后一天的事情之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去楚汉风华大剧院走一走,因为那是罗大美遇害前最后一个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场所。当天晚上我去的时候是快11点,就是两年多以前那个晚上罗大美刚好从楚汉风华大剧院出来的时间。
我在那里大概看了一下剧院的布景和结构,又看了楚汉风华大剧院的公众号,搜索了罗大美在其中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我又去问了隔壁的便利店老板,这个剧院是不是之前就长这样,最近有没有过装修,他说这是他们当地很有名的一个剧院,这几年都没有变过样子。那我大概就可以猜想,楚汉风华大剧院现在的样子就是两年前原来的样子,我当时没有进到内部,在外部大概确定了它的装修结构,将我的发现运用到稿子里。
第二天我又去了南阳艺校,就是罗大美之前学戏曲的地方,因为李三说他们之前学戏曲的时候会去人民公园唱公益演出,我会先在地图上看这个公园和艺校之间大概差多远,去现场的时候我也会去问当地的司机和公园的大爷认不认识罗大美。
所以稿件中的场景与细节是可以在现场尽可能走访、尽可能还原受害者经历的生活和轨迹,去走一遍他之前走过的路,想象他当时遇到了什么环境、看到什么场景,这些场景和现在有什么差别等等获得的。
另外一些我没有办法去到的地方,比如罗大美的老家,我是看着妹妹给我的一段视频,去问她一些环境的细节,比如方位和房屋的构造,这些我大概可以还原出来。
「从南阳市区出发,驶出渐次退去的高楼,越过大片早春的稻田,沿着主干道一路向北,大约一个小时便可到达南河店镇。进入桑坪村内的山路曲曲折折,只容得下一辆车单向行驶。」
我当时也去找李三聊了,我问他案发后有没有去过现场,去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我在动车上看到了一大片早春的稻田,是不是过去你们那里也是这样的?现在的市区有很多高楼和历史建筑,过去会不会看到这些高楼,看到的城市和农村有什么不同。另外,我看地图上显示的车程约一个多小时,这个时间是否准确?那些小道到底有多宽,是一米宽还是一尺宽?这些可以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慢慢问,我还拿着网上现场网友拍摄的视频,问李三当时他经过是不是也是这样农村的土路?很窄?和视频中一样,只能一辆车可以经过?
如果环境描写没有办法到达现场的话,可以通过地图、历史街道和建模去碎片化地还原一些当时的环境。
有些受访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见、所想、所闻都是可以写进稿子里的素材,但是我们可以去帮助他们调动五感,最基本的可以按照5w信息,或者说他当时在做什么行为、想的是什么,这些都可以去问得更细节一些。受访者可能刚开始回答的时候会有点卡壳,但是后面慢慢进入状态之后就会比较好一点。
获取细节:
日积月累与临场想象
获取稿件关键的信息和细节,需要依靠写作者针对细节的提问或者是临场的想象力。
图|走红后的罗大美
「演出前,罗大美仔细刮了胡子,做好妆造后,又演习了晚上将要表演的三首曲目。」
比如说演出前罗大美刮了胡子,这种细节需要去想象,并在想象之后去求证。如果我是对方,我当天的一个行程是怎样的?比如我去开门,那时我用到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开门之后我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可能会偏细节一点地去问受访者。
我在当天晚上到达的南阳,下火车之后就去见了罗大美的妹妹和妈妈。我们聊天的地方就是罗大美生前在南阳住的房子。聊到中途我问起罗大美一天的行程是怎样的,妹妹说他们俩其实见面的时间很少,因为哥哥每天需要直播到凌晨或者早上,基本是下午五六点才起,作息时间是错乱的,他们每天只有一小段时间相遇。我就问到最后一天罗大美出门时也是这种情况吗,妹妹说他洗漱完就出门了。我接着问是怎么去洗漱的,是在现在这个房子的洗手间吗?妹妹就说是的,在洗手间里洗脸、刮好胡子后就出门了。因为他当天晚上要去楚汉风华大剧院演出,我就问起罗大美是在家里化妆还是在剧院化妆,妹妹说他一般都是坐着自己那辆车,去剧院里再做妆造。那辆车我之前在罗大美的社交平台上看到他分享过,我问了妹妹,是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车吗?怎么来的?妹妹说是李三一起去买的。之后我就把“车”的信息,又问了一遍李三。李三讲述了更多罗大美买车的细节。
「神志清醒期间,罗大美哭着恳求余某生:“给我留条活路吧。”」
包括后面罗大美恳求余某生的这个细节。当时我问罗母说,正常人在遇到迫害的时候肯定都会有一些反抗,余某生在招供的时候有没有提到罗大美说过的话,罗母和我说,“俺儿哭啊,俺家儿子哭着求他说给他一条活路。”
这些可能是在和受害者家属取得信任之后慢慢引导他们回忆的。
我刚到南阳的时候,罗大美妹妹和我是在小区门口见面的,她说自己要去取快递,我就问是不是各地网友寄来的联名信,我帮你一起去取。等到罗大美妈妈来了,我搀着她们一起去罗大美的房子里。我觉得可能这么一个很小的举动,就可以建立起跟受访者的信任。或者是他们在对这个案件有一些困惑的时候,我也会给他们一些解答和帮助。与受访者建立好信任关系之后,再去聊,就更可能聊到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
另外,我觉得可以多看一些小说或者是非虚构写作的特稿,对于获取信息增量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我们刚开始在选题会上讨论的时候,是想参考杜鲁门·卡波特《冷血》一书的结构,结合或者说模仿书中的双线情节,去写罗大美是怎么一步一步落入熟人的圈套后被杀害的。
我在看《冷血》的时候,在书里贴了很多的便笺纸,因为它也是纪实文学,我可能会按照小说上的一些情节去提问,我会想这个信息是怎么获取到的,我去交谈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像一些环境描写,我是看了《冷血》之后去提问的,比如说时间、天气、地点,比如说杨某和罗大美在去见余某生的路上到底看到了什么。我会去想象这个问题,但之后的回答可能就得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看。
有时候,获取更多细节和增量还可以依靠作者重走现场的一种当场想象。我当时设想杨某和罗大美可能是认识的,在剧院里有过交谈,或者杨某看了罗大美的演出,但其实都没有。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去设想,杨某当时站在哪里?罗母是在哪里第一次见到杨某的身影?当天杨某和罗大美是什么交通工具出行的?或者是杨某他当时穿的什么,他是什么形象,他身上有没有什么显著的特征?可能不知不觉在聊天的过程中你会迸发出更多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信息量和细节可能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培养的直觉。比如说一个人刚来北京,那他下飞机或者说下动车,门一开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遇见什么人?听到什么声音?在里头坐了那么久,有没有感觉出来之后松了一口气,还是说这口气松了不长时间又立马憋回去了,我遇到了什么事情?
「罗大美的最后一场演出,比往常的状态更好。2023年7月5日,南阳的白天下了点小雨,晚上还有点燥热。罗大美按照和剧院经理约定的时间,在六点多到达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的楚汉风华大剧院。」
再比如我们刚开始讨论第一个开头,我当时比较在意罗大美案发当晚发生的事情,编辑老师可能觉得从罗大美母亲的视角进入更好。另一位编辑则认为如果刚开始就贴近受害者和被害者的话,读者更有接近感,直到最后一个版本,开头的结构又有调整。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慢慢去尝试的过程,特稿没有一个既定的模板,它更多是要根据获得的素材去排篇布局。
我觉得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把你所了解的素材和编辑沟通。有些散落的素材,编辑会帮你组建起来,它可能变成一个强有力的结构。我会在写作之前就把所有信息全部跟编辑老师沟通一遍,成稿之后,编辑老师有时候会提出一些被我忘记的细节,恰恰很有信息增量。
挖掘意义:
个体小人物背后的生存哲学
稿件发布后,评论区里有一条点赞量比较高的评论是“衣锦莫还乡”,让我印象深刻。作为同样出身农村底层的人,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衣锦莫还乡”这简短的一句话折射出的是现代社会中农村底层的复杂图景,也透露出对人性的悲凉。
但我创作这篇稿件,想展现的并不是这样的一个现象,更希望能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当我们读完罗大美的故事,不妨将自己代入其中:如果我们是成名乍富的当事人,面对财富与地位的巨大转变,该以怎样的生存状态去应对?
罗大美从农村走出,又在农村遭遇不幸,他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这个过程中,他经历的困境、惊喜,遇到的好人、坏人,交织成一幅复杂的人生画卷。而这幅画卷,实则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可能面临的缩影。在他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底层互害的残酷现实,也看到了人性在欲望与困境中的挣扎。
每一个个体小人物的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生存哲学。我写文章,是希望借由这些故事,引发大家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究竟该如何生存?如何存在?这或许就是我做每一篇稿件的共性所在吧。
图|身着戏服的罗大美
另外,发稿后,我觉得有一个遗憾的地方:文章结构的第三部分,关于罗大美暴露财富的内容,素材不够充实,未能将这部分的内容“撑”起来。
在访谈过程中,我更多聚焦于罗大美在反串角色时遭遇的困难、误解,以及他结识了一些品行不端的人等。我原计划以李三为参照系,展现罗大美的发展过程,因为他见证了罗大美从成名前到成名后,直至被害的全过程。我也联系了罗大美成名后结交的朋友,深入了解罗大美成名后朋友对他成名的看法,但因对方当天下午有演出而未能见面。这部分内容本应深入挖掘,用以刻画罗大美暴富后的状态,将文中已经提及的用钱方式、买车买房等内容,再认真地去细化和深入描写,文章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评稿会上,一些作者老师和编辑老师都指出了这一点,我确实觉得很遗憾。第三部分的内容中有较多的判断句,却缺少足够的细节支撑,若能补充更多素材,这篇文章会更加丰满,罗大美的形象也会更加立体。如果让我重新操作这个选题的话,我会去补齐这部分素材,同时走访罗大美成名前、后的朋友,如果当中有一些交叉变化的过程,我觉得会为文章增添更多亮点。
系列统筹丨黑佳慧 黄柏涵
作者丨刘孜妍 林馨 林子琪
编辑丨刘家如
值班编辑丨罗旦琳
编委丨 叶沛琪 陈琳琳
运营总监丨温泓烨 梁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