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前沿】
原标题:关爱不应只是“节日限定”
刘小燕
“五一”假期的人潮退去后,重庆市荣昌区的一则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据九派新闻报道,当地政府邀请环卫、园林工人到机关食堂免费吃晚饭,以感谢“五一”期间环卫、园林工人的辛勤付出,同时给予每人从4月26日至5月5日每天100元共1000元的补助。
这份暖心之举恰似一束光,照亮了普通劳动者的付出,也彰显了城市管理温度。但我们更需思考:当特殊时刻的关注褪去,如何让对这些城市守护者的关爱嘉奖,从“偶然”的温暖瞬间,走向“必然”的制度保障?
数据显示,“五一”期间,荣昌区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2%;荣昌卤鹅销售量290150只,同比增长752.53%。如此亮眼的消费数据,与持续奋战的环卫工人、坚守岗位的安保人员、穿梭来往的客运司机、微笑服务的景区工作人员、席不暇暖的机关食堂厨师密不可分……这种“节日限定”式的高强度工作,并非个例。据悉,5月3日18时许,甘肃省敦煌市出现能见度小于700米的强沙尘暴天气,随后出现降雨天气。面对特殊天气,敦煌京环公司环卫职工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全力保障城市的卫生与整洁。
当前,各地都在大力提振消费,其中促进文旅消费是重要一环,而文旅消费的平稳运行离不开一个个普通劳动者的托举。因此,临时性、碎片化的“偶然”关爱嘉奖固然值得肯定,但很难形成稳定预期。要打破这一困局,需推动关爱机制从“偶然”走向“必然”,让各个节点参与高强度工作的劳动者、成绩突出的劳动者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所谓 “必然”,是建立覆盖全年的常态化激励体系。例如,可参照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设立月度“服务标兵”、季度“城市贡献奖”,让劳动者每个月都能明确努力方向,每年都能获得稳定的物质与精神回馈。全面化覆盖则要求将奖励范围从环卫、园林等传统行业,拓展到快递物流、基层交通等领域。规范化保障,需要通过立法或行业规范,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强度标准、补贴计算方式。
从“偶然”到“必然”的转变,不仅是奖励形式的升级,也是城市管理的进步。将尊重劳动的理念转化为可预期、可持续的制度设计,才能让普通劳动者的额外付出不被辜负,让城市发展的根基更加坚实。这样,环卫工人、安保人员就能在每一次节假日高负荷的工作后获得相应补助,也更能在制度化的关怀中找到职业归属感。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